獅子山男孩首發2007年華中科技大學城市規劃原理(608)真題參考答案
二零零七年招收攻讀碩士研究生入學試題自命題試題
??????????????????????????????????????????? 城市規劃原理(608)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
1、城市土地使用:(見名詞解釋考點梳理第44條)
人們根據城市土地資源特有屬性和城市活動功能的要求對城市土地進行開發,使用,改善和保護活動的總稱。
2、綠地率:(見名詞解釋考點梳理第90條)
城市一定地區內各類綠化用地總面積占該地區總面積的比例。
3、舊城更新:(見名詞解釋考點梳理第98條)
是城市建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應更新或消除低劣的舊建筑代之以新建筑,而且應該是改造和更新的整個物質環境,逐步消除城市在過去的歷史過程中的矛盾,合理使用土地資源提高整體服務功能,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完善城市建筑藝術空間,以適應人們現代化的活動要求。
4、外部性(外部效應):(見名詞解釋考前梳理第11條)
城市作為空間聚集體,物質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是有空間屬性的。它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類型。比如,城市中公共綠地和地鐵線路會產生積極的外部效應,是周邊物業升價。
5、“五線”規劃:(見名詞解釋考前梳理第37條)
????紅線,即道路紅線,指道路用地和兩側建筑用地的分界線,即道路橫斷面中各種用地總寬度的邊界線;
???綠線,指城市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
????藍線,指城市規劃確定的江、河、湖、庫、渠和濕地等城市地表水體保護和控制的地域界線;
????紫線,[2003]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界線,以及歷史文化街區外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護的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界線;
????黃線,指對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城市規劃中確定的、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
二、選擇題
1、A;2、C;3、B;4、B;5、A;
6、D;7、C;8、D;9、A;10、A;
11、C;12、C;13、D;14、A;15、A;
16、B;17、C;18、B;19、A;20、B;
21、D;22、A;23、D;24、C;25、B;
26、B;27、B;28、D;29、B;30、C。
三、簡述題
1、分區規劃的主要內容。(見核心考點P19,標準答案)
①確定分區的空間布局、功能分區、土地使用性質和居住人口分布。
?、诖_定綠地系統、河湖水面、供電高壓線走廊、對外交通設施用地界線和風景名勝區、文物古跡、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提出空間形態的保護要求。
?、鄞_定市、區、居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的分布、用地范圍和控制原則;
???、艽_定主要市政公用設施的位置、控制范圍和工程干管的線路位置、管徑,進行管線綜合。
??⑤確定城市干道的紅線位置、斷面、控制點座標和標高,確定支路的走向、寬度,確定主要交叉口、廣場、公交站場、交通樞紐等交通設施的位置和規模,確定軌道交通線路走向及控制范圍,確定主要停車場規模與布局。
2、影響容積率指標值高低的主要影響因素(見核心考點P117)
容積率對土地開發強度、地價高低、景觀效果及環境質量優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是容積率的高低一般與建筑密度、建筑層數成正比例。
建筑密度越大(?。?,建筑層數越高(低),容積率越高(低)
二是容積率一般與區位條件成正相關,區位條件越好如市中心,中心商貿區通達性好的沿街地段,容積率高;區位條件較差的地區,如城市邊緣地區,一般地租較低,容積率較低。
三是容積率的高低一般與建設用地使用性質的經營強度成正比關系。如商業金融用地,容積率一般較高,反之較低。
由此可見,影響容積率賦值的主要因素:(3條)
①區位及其環境條件;②用地的使用性質;③規劃用地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3、我國舊城更新中的主要矛盾及其產生的根源(見核心考點P137,標準答案)
⑴舊城中歷史遺留問題的延伸與發展
A、土地配置低效日益突出
B、住宅擁擠和房屋陳舊仍十分嚴重
C、基礎設施滯后與不足與日俱增
D、歷史風貌和景觀特色喪失有所加重
⑵舊城改建中面臨的新問題
A從全面來看,一些城市改造規模過大,帶來不少隱患
B、居住搬遷不當帶來社區解體
C、開發過密帶來居住環境惡化
D、容量過高帶來基礎設施起負荷
E、更新多,保護少,使城市特色喪失
F、政策、法規不健全
⑶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A、過去國家城市發展方針的失誤
B、傳統管理的條塊分割,單位所有制模式
C、經濟利益唯上
D、社會經濟結構突然的變化
E、規劃編制方法滯后
F、觀念與認識問題
4、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管理的主要內容(見核心考點P143)
①控制土地使用性質
土地使用性質控制室建設用地規劃管理的核心。應按照批準的詳細規劃控制土地的利用性質,尚未批準的詳細規劃設計按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執行。
②核定土地開發強度
A、容積率核定B、建筑密度核定(用地性質;容積率率;環境質量要求)
③確定建設用地范圍
一般通過審核建設工程總平面圖設計方案確定建設用地范圍,建設用地規劃管理主要是審核建設工程的性質、規模和總平面布置是否符合規劃設計和相關要求,據此確定用地范圍。
④核定土地使用其他規劃管理要求
城鄉規劃對建設用地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應根據建設用地所在區位相應的規劃予以確定,如在核定建設用地利用要求時,同時提出建設工程規劃設計要求。如果設計建筑工程,應將建筑退讓,建筑間距,建筑高度,綠地率,基底標高等規劃控制要求和消防環保等其他管理部門一并提出,有利于前后管理階段協調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⑤調整城市用地布局
一般城市舊區布局混亂,各類用地混雜不同,工人與住宅犬牙交錯,道路狹窄彎曲,交通擁擠,市政設施基礎差,容量不足,調整不合理的用地布局是建設用地規劃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5、城市歷史地段(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的內容。(見核心考點P134)
⑴現狀調查。
①歷史沿革
②功能特點,歷史風貌所反映的時代
③居住人口
④建筑物建造時代、歷史價值、保存狀況、房屋產權、現狀用途
⑤反映歷史風貌狀況,指出其歷史價值、保存完好程度
⑥城市市政設施現狀,包括供電、供水、排污、燃氣的狀況,居住廚、廁的現狀。
⑵保護規劃。
①保護區及外圍建設控制地帶的范圍、界線
②保護的原則和目標
③建筑物的保護、維修、整治方式
④環境風貌的保護整治方式
⑤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
⑥用地功能和建筑物使用的調整
⑦分期實施計劃,近期實施項目的設計和概算。
6、簡述當代城市規劃思想辦法的變革趨勢(見核心考點P17)
①由單向的封閉型思想方法轉向復合發散型的思想方法
②由最終理想狀態的靜態思想方法轉向動態過程的動態思想方法
③由剛性規劃的思想方法轉向彈性規劃的思想方法
④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轉向引導性思想方法。
四、論述題(標準答案源于以下文字,僅供參考)
試述當代中國城市規劃中應關注的城市社會問題,為什么?(見熱點專題P22)
城市規劃需要密切關注社會問題,而且需要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西方的城市規劃史表明,西方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始終離不開對社會問題的關注?,F實中的城市規劃對城市社會問題的解決總是難以取得理想的結果,舊的社會問題的解決總是伴隨著新的社會問題的產生,從城市住房擁擠、環境惡劣到房屋破舊、住宅緊張,從經濟危機、經濟蕭條到內城衰退、社會混亂,從出現貧民窟到社會分化,從公眾參與、社區規劃到倡導性規劃等.
西方城市社會問題的不斷出現、解決和城市規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在我國,20世紀如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處于轉型期的城市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和矛盾,新時期的城市規劃和規劃師都需要及時關注這些問題和矛盾,在城市規劃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首先是貧富的兩極分化及其空間極化問題。新的國際勞動分工,既促進了熟練的、高工資水平的工作崗位的增長,也刺激了非正式的、低工資水平工作崗位的增加。在我國,一方面,開放政策、國際資本和技術引進以及城市功能結構的轉變導致有專長、高收入社會集團的出現;另一方面,巨大的農村流動人口潮、國有企業改革而導致的結構性失業、低收入高負擔的家庭狀況和較低的教育水平以及巨大的勞動大軍與有限市場之間的矛盾,也產生了新城市貧困階層。城市的兩極分化在空間上也有所表現:以富裕階層為主體的別墅區大量集中在郊區,郊區一些名的被廢棄的村莊由于流動人口集聚正成為新的貧民窟區,城市貧困階層在空間上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即主要集中于城郊結合部和老城區。西方城市的社會空間分異己比較突出,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如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內城犯罪率高而社會治安混亂、郊區大量高尚住區的規模集中和社會互動的困難、城市社區居住環境的強烈反差等等,我國雖然還未發展到這么嚴重的程度,但也應該“末雨綢繆”,及早地引起城市規劃的重視。
其次是流動人口及其融入主流社會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城市流動人口獲得快速發展,如近年北京、上海、廣州的流動人口都已超過300萬。對一些典型的“移民城市”而言,流動人口數量更是大得驚人,如2005年深圳的流動人口已達到1036萬人,而同期的戶籍人口只有182萬,流動人口是戶籍人口的近6倍。流動人口本身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消耗問題,流動人口子女的上學問題等等,都給城市的運營帶來巨大壓力,使得城市規劃必需考慮流動人口的影響。將流動人口融入主流社會和城市規劃,是遲早的事情,有學者已經做出初步探討,如根據暫住人口的停留時間,將其折算成停留時間為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進而以常住人口規模預測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各項指標。
再次是私家車發展與交通問題。國內學者對該不該發展小汽車問題的爭論一直沒有中止過,但20世紀如年代以來我國居民私家車迅速發展的事實,在很多方面都超出了學者們最初的預料。尤其是自?2M1年我國加入刪以后.汽車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期.增幅高達25%,北京、廣州、成都、深圳等大城市紛紛出現普通老百姓購買家庭汽車的熱潮。在城市交通結構發展過程中,私家車比重有不斷提高的趨勢,如在北京的交通結構中,1990年小汽車占6%,20M年占18%,2M8年將占到20%。而在我國有限的資源條件下以及愈益擁擠的城市交通狀況下,城市規劃究竟如何應對值得關注。
第四是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公平問題。隨著近年中國進入城市化發展的中期加速階段,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因建設而導致的改造、拆遷面廣量大,引發了很多新的問題。據悉,一些地區因拆遷問題出現越級上訪特別是集體上訪現象,參與人數較多,持續時間較長,并呈現出組織化傾向和跨地區串聯跡象,有的上訪人員情緒激烈、行為偏激,嚴重干擾黨政機關正常工作秩序,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反映的主要問題有:拆遷工作不嚴格依法辦事,濫用強制手段,拆遷補償安置不合理,地方佰訪接待人員態度惡劣等。因拆遷引發的社會矛盾很大程度上在于拆遷補償費方面的糾葛,也有的是因為地方操作不規范,而達不到令被拆遷者滿意的程度。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往往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重視每一個利益主體的合法利益,不管這個主體是個人,還是集體。如果處理不好,極易引發社會矛盾。
②反映社會新趨勢的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同樣需要關注社會員新發展趨勢,尤其是面對人口結構變化的種種趨勢.規劃應該有切實的應對,做到“規劃當隨時代”。
新時期的城市規劃需要有效應對社會老齡化的趨勢。我國已經進人老齡化社會,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老年人的公共服務設施、娛樂和醫療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愈發重要;老齡設施建設用地今后在城市建設用地中所占比重將越來越大。在新區規劃和舊區改造中,應重視老齡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建設老齡公寓、敬老院、老齡護理院、孤老收容所和老齡活動中心等。應在城市規劃中更加重視和加強對為老齡人服務的城市設施用地安排??紤]到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采用“消費養老”的方式,城市規劃中應對老年公寓的數量及布局進行通盤考慮,另外,針對老年人的休閑健身場所和活動中心的建設也需要城市規劃的統籌安排??傊?,要從老年人的特點出發,在規劃中重視各種老年專用設施的建設,做到布局合理、配套齊全、交通便捷、使用安全和方便,為老年人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生活和居住環境,以體現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懷。
新時期的城市規劃也要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的其他趨勢。最典型的是教育網點規劃和相關設施布局應該參考未來少年兒童人口的變化趨勢。通過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中國城市人口的出生率逐漸得到下降。長遠來看,未來20年內,很多城市少年兒童的數量會持續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還會有波動增長的趨勢。少年兒童數量的變化與教育資源的規劃密切相關,教育網點規劃應按照少年兒童人口的發展趨勢,才能做到教育網點的配置合理化。
城市規劃也有必要應對我國城市發展的郊區化趨勢。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大城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便已進入以離心擴散為主導力量的郊區化發展階段,20世紀如年代以來,郊區化的發展速度在不斷加快,居住郊區化、工業郊區化和商業郊區化都獲得了發展。傳統的城市規劃基本上是城市集聚發展模式下的產物,“集聚發展思路”是傳統城市發展與規劃最基本的一條指導思想;郊區化發生后,城市規劃的這一指導思想面臨著轉變,即必須由原來的“集聚發展”思路轉向“離心擴散”思路或以“集聚”和“擴散”相結合的思路指導城市規劃。這一點很重要,城市規劃必須要正視這一趨勢。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其指標確定,城市人口及產業布局的專項規劃和預測等,都要強化空間擴散的指導思想,倡導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否則便有可能導致城市規劃的失誤。
③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的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維護各階層的合法利益。城市規劃應面對生活在城市中的全體市民的需要.不僅僅是社會精英的需要。在現階段,城市規劃尤其要注重滿足貧困階層的需要、顧貧困階層的利益,從而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如何制訂面向貧困群體的城市規劃?有學者提出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①規劃的態度,要站在更廣泛的人群的立場上,要使城市規劃成為人民的規劃;②降低居住成本,即提供大量的低收入者住得起、買得起的經濟適用房或廉租房;增加就業空間,為那些喪失土地的農民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④降低生活成本,應落實那些低級市場或邊緣市場的合法問題??傊?,城市規劃不僅是空間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還應從社會結構出發,提供反貧困的政策措施。
也有學者提出,要建立一個能夠為弱勢群體在城市建設中的利益負責的經紀人,因為面對城市建設中利益失衡這樣復雜的大規模案例本身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而讓普通市民面對復雜的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法律、政策以及專業問題并能夠維護其利益,需要專門提供服務的部門作為經紀人。另外,在城市規劃的立法上,要加強對弱勢群體利益的重視,不只是把弱勢群體的利益停留在制度的層面上,只有當把它提高到法律的高度時,才能徹底地讓市民擺脫社會權利的貧困。
還有學者認為,個別利益群體或社會階層的價值判斷成為我國城市規劃的思想基礎是造成目前很多城市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避免價值判斷的單一化,應采取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用多角度評析方法對各利益群體或社會階層的影響進行評價,借鑒西方國家的政策社會影響評估與評價體系的方法,建立適合我國情況的分階層的政策社會影響評價體系。通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價值判斷為基礎,考察城市規劃政策的完整性和社會可行性,以不同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通過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的搏奔和妥協來達到相對的均衡。
五、分析題(圖不清,暫不提供參考答案)
?更多最新華中科技大學城規考研信息請訪問獅子山男孩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onboy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