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城市
作 者: (美)卡恩 著,孟凡玲 譯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
編輯推薦
在北京、上海、廣州,在印度的孟買和新德里.在泰國的曼谷,所有這些吸引了全球無數目光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急速擴張的
城市空間、擁擠的交通、糟糕的空氣、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這會成為發展中國家城市發展的宿命,還是為它們創造一個鳳凰涅槃般的再生機會?是像亞特蘭大那樣擴張還是像波士頓那樣緊湊?城市的發展該何去何從,是遵循發達國家城市的發展路線還是另辟蹊徑?
無論是城市官員、城市
規劃部門和
環境保護部門,還是普通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益匪淺。
內容簡介
中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固體廢棄物、污水、噪音、大氣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這些與我們休戚相關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是繼續發展而放任污染,還是為了環境而犧牲一些發展?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究竟會對環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本書為我們呈現了作者多年來在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詳細介紹了不同學派的觀點,并引述了世界各國的大量案例,這對于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矛盾日益凸顯的中國,很有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馬修·卡恩(Matthew E.Kahn),塔夫斯(Tufts)大學
經濟學教授,曾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發表過多篇關于環境和
城市經濟學的著作,包括城市蔓延。
公共交通以及環境
監管的成本—收益分析等。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衡量城市環境質量
第三章 城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第四章 收入增長和城市環境:市場的力量
第五章 收入增長和綠色治理
第六章 人口增長與城市環境
第七章 空間拓展:美國城市空間蔓延的環境成本
第八章 實現城市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致謝
書摘插圖
第一章 緒論
經濟增長對城市環境有害還是有益?簡單的回答是,兩者都有。亞洲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至少25個城市的空氣懸浮顆粒的水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90微克/立方厘米標準的3倍以上,墨西哥城也以其堆積如山的垃圾而臭名昭著。但是在其他一些地方,在經濟繼續增長的同時,生活環境的質量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9世紀的紐約市,市民每天都在與污水以及震耳欲聾的噪音作斗爭——還有很多馬匹橫尸街頭。但是在2004年,紐約市在爭取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時,他們特別強調對環境的保護,聲稱紐約市是“綠色城市”。在19世紀以及20世紀初,像芝加哥和匹茲堡這樣的大城市,來自煉鋼廠以及其他重工業工廠的濃煙彌漫著整個天空。如今,芝加哥和匹茲堡要比40年前干凈得多。即使是洛杉磯,在經歷了人口和車輛的快速增長的同時,空氣中煙霧的水平也急劇下降。19世紀80年代,美國城市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比農村居民少10年。但到了1940年,城市死亡率偏高的現象卻消失了。
為什么有些城市在增長的時候環境會惡化,而有的城市卻可以保護甚至提高環境的質量?近幾年來,環境經濟學領域內的很多研究都在關注這個問題。本書在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探討了城市增長對環境的一些已知的和未知的影響。當經濟學被人們稱為“悲觀的”(dismal)科學的時候,經濟學家倒是對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大多數經濟學家相信,人們會采取一些激勵機制來減少污染活動。然而,許多生態學家和環保主義者仍然擔心資本主義對環境的影響。本書的目的并非平息上述爭論,而是讓讀者們了解關于市場驅動的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的不同觀點。
理解經濟發展和城市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并不僅僅是學術界的事情。2000年,80%的美國人口居住在城市,世界各地也都在加速城市化。1950年,世界人口僅有30%居住在城市;2000年,這一比例增加到47%;預計到2030年會達到60%。這些城市大都位于資本主義經濟體。隨著蘇聯體制的結束和中國經濟的轉型,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工作和商業都處在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下。因此,未來的城市環境的質量取決于與自由市場經濟相伴的污染的狀況。
在分析這個問題時,經濟學家們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概念(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即EKC)。簡而言之,該假設認為經濟發展既是城市環境質量的敵人,亦是朋友。經濟發展——尤其是在貧困的城市——一般會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但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又會幫助中等收入或富有的城市解決環境問題。為什么?因為隨著經濟的增長,消費和生產的方式變得越來越“綠色”,同時人們對綠色治理的期望也在提高。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引入以來,有很多研究發現,許多環境指標都適合這一模式。
但是,環保主義者卻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代表的樂觀提出了很多異議。例如,許多人認為,即使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正確的,但對貧困的城市來說,要達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頂點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對他們而言其實希望非常渺茫。在許多重要的方面,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也可能完全起不到作用,比如全球范圍內由于外部性引起的環境問題。還有,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重點關注的是收入的變化,并沒有給城市發展及其對環境質量影響提供更完整的描述。這些問題將在本書中得到詳細的討論。
綠色城市的定義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首先要界定幾個術語。雖然我經常列舉中心城市所面臨的具體挑戰,但是本書中的“城市”指的是更大范圍內的都市圈。例如,“芝加哥”指的是圍繞芝加哥市的一個更大范圍內的都市圈。都市圈包括一個擁有很多人口的中心城市,以及與中心城市有社會和經濟聯系的周圍的社區。有時候,一個都市圈可能由一個或多個縣組成。界定都市圈非常重要,因為至少在美國,大多數的人和工作都位于都市圈內,但并不在中心城市里面。
界定“綠色”是一個難題。我們直覺上的綠色城市是像俄勒岡州的波特蘭這樣的,而不是“棕色的”(brown)中心城市,比如墨西哥城。綠色城市擁有清潔的空氣和水、干凈的街道和公園。在面對自然災難時,綠色城市有自我復原的能力,這些城市傳染病的發病率也比較低。綠色城市同時鼓勵綠色行為,比如鼓勵人們使用污染相對較少的公共交通工具。
關于綠色城市的這些主觀定義能否轉化為客觀的城市環境質量指標呢?第二章將從三個方面來講述這一問題。生態學家強調
城市生態指標的重要性,主要關注人們消費了多少,作為城市消費和生產的副產品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為多少。公共健康專家主要關注空氣污染、污水以及其他能造成疾病的環境因素會對人們的健康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根據這種方法,如果一個城市和環境有關的疾病的發病率較低,我們就稱這個城市為綠色城市。經濟學家的角度則是,比較同一時點的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時點的房價,來評估一個城市的環境質量。如果舊金山的房價比底特律的房價高得多,就說明人們更愿意居住在舊金山——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舊金山的環境質量比較好。否則,人們就可以從舊金山搬到底特律去享受“免費的午餐”——在不犧牲生活質量的境況下,還會有比較便宜的房子。
上述的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重要的是,針對城市環境質量,這三種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論。比如,一些城市以低污染、高生活質量而自豪,但是卻產生了相對較多的溫室氣體。這些城市是綠色城市嗎?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看你的優先次序,是當地面臨的挑戰(如煙霧)更重要,還是長期的、全球范圍內的環境挑戰(如氣候的變化)更嚴峻。本書第二章將提出建議,把不同的指標綜合成“綠色城市指數”,來回答上述問題。盡管目前我們還缺少必要的數據來構建這一指數,但是該方法能幫助我們澄清綠色城市的概念。我自己的觀點是,綠色城市應該指無論從當地還是從世界范圍來評估都能得到高分的城市。換句話說,在享受當地新鮮的空氣和干凈的水時,一個城市的居民也要避免給其他地區的居民帶來負的外部性。
增長的兩面性
經濟增長如何影響一個城市的綠色前景?第三章將通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對該問題進行粗略的描述,其中包括對歷史的回顧以及一些遵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規律的指標的討論。該曲線的基本含義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環境質量先惡化后改善。這一章將討論收入增長影響環境的主要途徑,以及一些主要的可能改變EKC曲線的因素。除此之外,還將涉及這一假說的幾個局限,包括環保主義者的顧慮。
收入增長和城市環境
第四章和第五章將更加詳細地研究EKC背后的機制。第四章解釋了收入增長如何改變城市的消費和生產模式,以此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即使不考慮政府的干預。比如,富裕的城市更有可能購買綠色產品,如污染更小的汽車。此外,隨著工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產業結構通常會發生變化。重工業遷出富裕的城市,取而代之的是污染相對較低的產業,如服務業和金融業。這些產業主要取決于城市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他們在經濟上有能力、有動力參與到保護城市生活質量中來。
第五章講的是市場之外的部分,研究收入增長對將來的綠色治理的影響。經濟的發展會提高對環境監管的需求和供給。隨著居民們變得越來越富有,他們對高生活質量的需求就會增加。隨著城市收入的增長,他們獲得政策資源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第五章將描述美國最近為應對主要的環境挑戰所采取的措施,還會提及環境監管帶來的預料之內和預料之外的效果。
人口增長和城市環境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主要關注收入的增長,而忽視了城市發展的其他重要方面。第六章和第七章將通過研究發展中國家和美國的人口增長、人口密度以及城市空間拓展,來彌補這一點。
第六章主要關注的是城市人口增長和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城市就像磁鐵,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來城市務工。必然的結果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消耗更多的資源,產生更多的廢棄物。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政策來抵消這種影響,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的城市會發現各種類型的污染都急劇上升。目前的研究正在試圖量化這種影響。
人口增長對城市環境還有其他影響。人口增長容易導致城市收入的不平等和族群的多樣化。在一個高度多樣化的城市,不同的利益集團可能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找不到所謂的“好的公共政策”,不知道誰應該為這種政策付費。第六章將研究這種動態作用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空間拓展和城市環境
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城市受到人口密度加大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困擾,而美國的環境問題卻出現在人口密度低、汽車量少的都市區。根據統計,2000年,在美國所有的都市區中,53%的雇員住在郊區,他們開私家車上班。環保主義者聲稱,這種郊區的蔓延帶來了很大的社會成本。他們聲稱,對“美國夢”的追求——通常是擁有兩輛車和城郊的一棟大房子——會產生巨大的城市生態破壞。第七章將討論郊區化對家庭的資源消費和城市可持續性的新的影響。
城市以外
除了地方性的環境問題以外,許多城市還面臨著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的挑戰。比如,海濱城市,尤其是赤道附近的海濱城市,可能會面臨被淹沒或者極度燥熱的危險。新奧爾良剛剛刮過的卡特里娜颶風是不是預示著未來城市的命運?如果氣候的變化會增加自然災難的頻率和強度,答案也許就是這樣。
從理論上來說,城市能夠幫助減緩這些問題。畢竟,城市是各種思想的集中產生地。城市中更容易產生新技術,有些技術能減少經濟活動帶來的溫室氣體的排放。但城市仍然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的生產大戶。減少排放量是有成本的,而減排的利益卻要被全世界的人分享,因此,每個城市都沒有足夠的動力來減少自己城市的排放量。這是典型的搭便車的例子。
城市增長只是簡單地加劇了氣候變化的問題,還是有助于應對這一挑戰?短期來看,它可能使問題加劇。城市會鼓勵交易和
專業化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隨著收入的增長,無論是在家中、工作中甚至路上,家庭部門都要消費更多的能源。然而,城市的增長也會有潛在的抵消排放的效果。比如,城市化可以降低全國的人口增長率,促進減排技術的產生。這是否說明溫室氣體的排放也符合EKC模式呢?第八章為這個問題找了一些證據,并將總結氣候變化對世界的影響。
第二章 衡量城市環境質量
在列舉綠色城市時,很多人都會想到舊金山或者溫哥華,卻很少有人提到休斯敦。為什么?是什么決定一個城市是“綠色的”還是“棕色的”?當我們對不同的城市進行比較或者排名的時候,我們以什么為標準?
生態學家、公共衛生學家以及經濟學家用不同的方法來回答這一難題。生態學家想要衡量自然資本存量隨時間的變化;公共衛生學家試圖衡量由污染引起的疾病的額外發病率以及死亡率的風險;經濟學家衡量一個城市的房價和工資,以此來考察人們是否愿意為了居住在一個特定的城市而支付溢價——也就是說較高的房價和較低的工資。這幾種方法在關注增長的環境成本時,都提供了有用的線索。本章將主要討論這幾種方法的優缺點。
生態印跡
生態學家以一種叫做生態印跡(eco1ogical footprint)的衡量方法吸引了大眾的眼球。這種方法首先衡量一個給定實體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并把這些數據轉化成支持這些活動所必需的陸地和海洋的面積。生態印跡的測量對象可能是單個人或是人群,比如城市、國家甚至整個地球。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它把每人每天的生活需求轉換成了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由“Redefining Progress”和“Earth Day”這兩個非營利性環保組織發起的“在線生態印跡計算方法”,就是這樣的例子。它們通過回答下面13個問題來估計一個人的生態印跡:
1.你多久吃一次肉制品?
2.你平均每天攝人多少卡路里的能量?
3.在你購買的食品中,有多少被扔掉了而不是吃掉了?
4.在你購買的食品的成本中,有多大的比例花費在從產地到市場的運輸、包裝和儲存上。購買當地種植的、時令的、未加工的食品,可以大幅度減少在食品產品的花銷。你購買的食品有多少是當地種植的、時令的以及未加工的?
5.你平均每年用車的時間有多少(無論是作為司機還是乘客)?
6.平均來說,你多久和別人一起開一次車(無論是你的車還是別人的車)?
7.每消耗1加侖汽油你的車能跑多少英里?
8.平均來說,你每天乘公共交通出行多少英里?
9.你每年坐飛機的時間有多長(小時)?
10.你家有幾口人?
11.你家房子有多大?
12.你們家是從比較“綠色”的電廠購買電力嗎(比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
13.你用的是節能電器和節能燈泡嗎?
在回答完這些問題之后,我計算出我的生態印跡是美國人均生態印跡的91.4%,如果全世界其他人都和我的生活水平一樣,那需要5.2個地球才能支撐目前的人口。換句話說,如果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和印度,也采用和目前的“美國夢”相似的消費模式,那么大約幾十年后(假設這些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目前的速度增長),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將會遠遠超過其供給。即使世界人口的增長趨于平穩,這種預測也不可能改變。正如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最近的暢銷書《大崩潰》(Collapse)中所說:“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不僅僅來自人口的雙重增長,第三世界的人們如果成功地達到第一世界的人們的生活水平,那將會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近期對全球生態印跡的長期趨勢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由瓦克納格爾(Mathis Wackemagel)領導的研究小組從以下6個方面度量了全球的消費:用作食物、喂養動物、纖維、榨油和橡膠的農作物;為了肉、皮革、毛和奶而喂養的動物;為了木材、纖維和燃料而砍伐的木料;采礦和漁業;為了住房、交通、工業生產和水力發電而興建和維護的基礎設施;消耗的化石燃料(fossil fuel)的數量。從這些數據中,他們可以計算出承載這些活動以及消耗掉這些活動產生的廢棄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積。他們的計算結果是:“1961年的人類負荷是地球生物圈承載力的70%,1999年為120%?!被剂舷牡脑黾邮瞧渲凶钪饕挠绊懸蛩?。1961年,能源消耗大約占生態印跡的25%,到1999年,這一數字上升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