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加快互助縣城鎮化進程的幾點建議

作者:吳承云
摘要: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已被看成是緩解“三農”問題、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本文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加快互助縣城鎮化進程的建議。
關鍵詞:互助縣;城鎮化進程;加快;建議
發 展縣域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已被看成是緩解“三農”問題、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因而,在“十二五”期間,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理 念實施城鎮化戰略,對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整合城鄉資源要素,拉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快互助縣城鎮化進程呢?
一、完善城鄉規劃體系
在 新修編完成縣城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近期要完成縣城東新區、南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重點抓好縣城毛斯河治理、東新街、經濟路、毛斯路等近期重點建設項 目修建性詳規的編制,合理確定強制性控制內容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時序和空間布局。加快各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鎮、中心村總體規劃的修編工 作,注重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的統籌協調,重點做好區域內城鎮用地的集約使用,合理規模和擴展方向,正確處理好各產業、各鄉鎮的用地矛盾,提供必要 的城鎮發展空間。
二、著力加強縣城建設
做大縣城,既是客觀需要,也切實可行,互助縣城經過多年建設,擁有較好的設施基礎,具備了進一步做大的條件。今后,要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實施《“四區兩帶一線”發展規劃綱要》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快建設步伐,促進縣城經濟繁榮。
1.加快新區建設
堅 定不移地推進城區戰略性東擴和南伸,大力開拓城市新的發展空間。以行政服務中心東移和產業中心南移帶動新區建設,以新區建設擴大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縣城對區域的輻射和帶動能力。結合道路建設,地下綜合管線同時埋設,一步到位,加快新區基礎設施建設。舊城區原則上不再建設行政、事業單位的辦公用 房,統一納入行政服務中心。同時,以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以“山水治理”為載體,規劃和建設好沿沙塘川河、毛斯河、安定河綠化景觀帶,恢復沿河濕地, 加強小莊后山、安定山、小寺山綠化和縣城公園、中心區綠地、住宅小區綠地建設,著力提高綠化品位,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綠地和綠化率指標,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生態環境。
2.有序改造舊城
依托現有建設格局,著重善人居環境,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按照縣城總體規劃,加大拆遷力度,走整體改造、集中開發的路子,引導老城區人口向新區轉移,降低舊城區人口、建筑密度。
3.加快路網建設
新區以振興大道建設為重點,積極實施富民路等主次干道建設工程。同時,積極爭取并實施臺子路、東和路等舊城區道路整治工程,切實將鼓樓周邊“十”字形道路結構改變為“井”字形結構和“田”字形結構,加大交通通行能力,緩解交通壓力。以政府出資租賃場所等方式推進停車場、洗車點等交通配套工程建設,形成暢通、便捷、高效的城市路網體系。
4.完善設施配套
按照以商建市、以市活城的思路,加快專業市場、商業街和休閑綠地及廣場建設,搞活城市商業,積極爭取實施社區教育、文化、醫療、娛樂、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快供水、排水、供氣、供電及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增強城區生產生活保障能力。
5.發展支柱產業
產業是立城之本、興縣之基。要把縣城實力做強,就要堅持發展縣城旅游服務業和工業,為推進城鎮化構筑產業支撐。根據互助發展前景和區域經濟特色,突出城市產業功能,構建合理產業布局,重點抓好社會、經濟、資源、人口的有效整合。迎賓大道以西、南干道以北,構建城市行政、文化、商貿產業發展圈,著重體現現代文 明,發展無污染、廣就業的商貿流通業?,F有的特種水泥廠、白水泥廠、硅鐵廠等占據重要地段、不利于統一建設,建議搬遷到工業園區,騰地搞房地產和市場開 發,加快“退城進園、騰籠換鳥”步伐??h城以南,主要加快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聚,體現產業對城市的支撐。要按照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依托傳統優 勢產業,通過增投入、抓提升、促整合、創名牌,切實把輕工釀造、現代農業兩大產業做大做強,真正形成立縣的支撐產業。
按照完善發展傳統三產、加 快發展新興三產的要求,積極發展旅游服務業,發揮青稞酒產業及土族民俗文化生態園、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核心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旅游觀光、生態農 業、休閑娛樂場所建設,進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和標準。同時,加大人文景觀開發利用,加快旅游業的發展,進一步開放房地產市場,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多方投 資,加大建設投入。
三、加快集鎮建設步伐
按照“科學規 劃、集約建設、規范管理”的總體要求,堅持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社會支持、創新特色、培育產業”為原則,整合項目,加大投入,大力促進小集 鎮快速健康發展,努力建成已批產業集聚、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明顯、環境整潔的特色小集鎮。到2015年,力爭全縣城鎮化率達到45%,小 集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以上,建制鎮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100%。引導“人口向集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要積極抓住各項政策機遇,著力 推動集鎮道路建設,同時積極爭取多方投資,有序安排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園林綠化等公益事業發展。建制鎮要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率先增強城鎮綜合服務功能, 提高輻射帶動力。用3到5年時間,各鄉鎮建設一座功能相對完備的客運車站,一座適度規模的垃圾轉運站和一處公共停車場,爭取完成一條以上景觀主干道建設, 有條件的可考慮啟動污水處理項目建設。同時,按照“面上抓規劃,線上抓氛圍,片上抓整合、點上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整合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獎勵性住房等項目,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四、增強經營城鎮理念
資金匱乏是制約城鎮建設的“瓶頸”,僅靠縣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強化市場意識,運用經營城市的理念,采取市場運作的手段,注重城鎮建設的投入和產出,緩解城鎮建設中資金制約。
1.堅持招商引資,以商帶財
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從政策、行政、社會秩序和人文條件上優化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形成“善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和工作機制。同時,創新招商方式,實行全民招商,形成招大商、引巨資的良好局面。
2.堅持經營土地,以地生財
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實施土地資源儲備制度,增強政府調控能力。對儲備土地嚴格執行“招拍掛”制度,建立有形市場,真正形成“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
3.堅持經營資產,以資聚財
強化市場意識,運用經營城市的理念,采取市場運作的手段,對無形資產進行深入挖掘和深度開發,通過轉讓、拍賣、租賃等方式,使戶外廣告經營權、公共汽車線路專營權、道路橋梁冠名權、可經營性項目的收費權進入市場,達到盤活資產、籌集城市建設資金的目的。
4.堅持經營項目,開發引財
積 極創造條件,盡快將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市政管網、公交、城市路橋、公共廣場等項目建設推向市場,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收益”的原則,積極鼓勵社會 資金、民間資金及外資參與建設經營,形成多元化主體結構。同時,學習先進的融資理念,推行BT(建設-轉讓)、BOT(建設-經營-轉讓)、TOT(轉讓 -經營-轉讓)、ABS(資產收益抵押)投資模式和政府特許專營的方式,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五、切實加強城鎮管理
1.加強規劃管理
執 行規劃為上,加強規劃實施過程監管。規劃的審批、實施和調整必須依據法定程序,實行規劃的公示制度和聽政制度,大力提倡公眾參與規劃的編制、審批、實施和 調整的全過程,加大全社會對規劃的監督力度。強化縣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劃監督職能,加強規劃監督執法隊伍建設,創新執法監督機制,對城鎮規劃區以及交通干線兩側重點規劃控制區域,全面實施“兩禁”工作,嚴格實行“一戶一宅”和城鎮建房“一書二證”、村莊集鎮建房“一書一證”的管理制度。建立城鄉規劃的行政檢查、行政糾正和行政責任的追究制度,把規劃建設成效作為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
2.規范工程建設管理
從項目立項,規劃、勘察、設計、招標投標、施工到竣工驗收,實行全過程監管,嚴格審批制度,防止盲目舉債建設。施工階段全面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備案制”,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和清出制度,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安全。
3.強化市容市貌管理
規范城區攤點管理,整治城區商貿交通秩序,重點抓好學校醫院等周邊商貿交通秩序,規范戶外廣告設置,加大管理力度,做好“門前五包”和垃圾清運工作,加強對城區綠化、樹木以及市政公用設施的保護措施,從嚴查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