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小城鎮建設經驗
國外小城鎮建設經驗
美 國 小城鎮追求個性
美國在小城鎮建設中很重視規劃的作用。美國小城鎮規劃有四條基本原則:一是盡可能滿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發揚當地的生活傳統;三是最大限度地綠化和美化環境;四是塑造城鎮不同的特點和培育有個性的城鎮。
美國建設小城鎮不能隨意而為,需要編制詳規,而且政府很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美國小城鎮建設資金由聯邦政府、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共同承擔,聯邦政府負責投資建設連接城鎮間的高速公路,而小城鎮的供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是由州和小城鎮政府負責籌資建設。開發商則負責小城鎮社區內的交通、水電、通訊等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資金。
政府特別重視環境建設。在美國,環境建設是城鎮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給小城鎮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政府在規劃時,重視城鎮特色,追求個性,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鎮,那種千城一面、萬鎮雷同的現象是見不到的。小城鎮建好后,仍然重視建設管理,所謂“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美國的城市建設管理經驗主要有兩點:一是擁有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二是依法辦事,違法必究。
德 國 村鎮建設注重自然美
德國的村鎮建設經驗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視村鎮改造和建設,頒布了一系列保護農業用地、保護農產品價格的法規,加強管理機構、管理隊伍的建設、完善村鎮建設的投資機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較均衡的城鎮結構體系;二是優先考慮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的建設,為改造村鎮的居住環境,提高村鎮居民生活的舒適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各種公益事業的健全完善,且這些建設資金大部分來源于國家補貼和鄉鎮的稅收;三是注重單體設計與整體景觀協調,德國村鎮的特點是村落建設與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夠如此,主要是靠村鎮改造規劃和設計的調控作用,德國的村鎮建設是建筑設計在統一中尋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滿足規劃的統一要求;四是注重環境建設和保護古建筑。
日 本 發展小城鎮縮小城鄉差別
日本建筑界目前面臨著三大難題,一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二是中小城鎮及農村地區人口過疏問題,三是舊區改造問題。而這三大難題在小城鎮表現得尤為突出。
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城市大發展時期,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形成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這時日本的城鄉差別加大,小城鎮沒有發展反而萎縮。70年代后期政府反過來開始進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至80年代中后期,全國村鎮的基礎設施水平已和城市基本持平,政府鼓勵人們返鄉工作。
日本注重在小城鎮發展特色產業。東北部的山形縣小國町,現有1.1萬人口,面積738平方公里,97%都是山林,遠離大城市,周圍是山,有三條河通過,是“孤立"的小城鎮。1955年人口1.8萬人,之后沿海地區發展了,人口被吸引過去。當地政府為了本地的發展開始搞規劃,找特色。除去搞水力發電、辦工廠之外,開始大搞特色旅游和旅游農業,開發自然旅游資源,吸引城里人來度假。小國町地處東北,冬天積雪很厚,達2米多深,適合搞滑雪旅游場項目。城市離自然越來越遠,大城市的人渴望回歸自然。當地還辟出一部分山地讓城里人自己種、自己收獲當地特產的山菜。
日本在開發建設小城鎮中,注意保護農民的收益,對農產品實行限產,對價格實行保護價。
日本國內的水果、蔬菜、大米等的價格都相當高,農民從事農業的收入不比城里人差多少。這樣一來,城鄉差別進一步縮小,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小城鎮的住宅及各項建設就能做到協調一致。
在小城鎮舊區改造時,注意保持傳統風格。如在奈良附近有一個古鎮寺內町,在改建時就保存完好。此外,日本小城鎮建設也有先天不足之處,那就是土地私有制與生俱來的缺陷。由于土地私有,使舊區改造非常困難,“釘子戶"非常難拔,極易形成不完整和支離破碎。由于土地私有,使不同戶主建筑物互不相連,浪費土地,每棟建筑交通占地面積過多,建筑使用面積系數很低,浪費嚴重。
英 國 開發小城鎮吸引大城市人口
倫敦市政府支持大規模開發新的小城鎮。原因一是戰后倫敦和英國東南部地區急劇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國中部工業發達地區產業結構需要調整;三是政府根據當時的趨勢估計,需要開發居住、就業條件和預留規劃用地。
英國的小城鎮開發分為三個階段:
1、1946—1954年,這時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大城市的過剩人口,主要特點是城鎮規模較小,密度較低,功能區分清晰,較多考慮社會效益而較少考慮經濟效益。
?2、1955—1966年,這時的主要特點是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功能分區趨向于綜合功能分區格局。
3、1967—1976年,這一時期新的小城鎮大部分由在老城鎮基礎上開發新的工業區和居住區形成,對于不適合單獨擴展的小鎮進行了成片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