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期末試題帶答案

2003-2004學年第一學期《城市規劃原理1》試題
專業:? ?? ?? ?? ???學號:? ?? ?? ?? ?? ? 姓名:? ?? ?? ?? ?? ?成績: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
日照間距
?
綠地率
?
容積率
?
服務半徑
?
戶室比
?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
1、影響住宅通風的因素有哪些?
2、為什么要在居住區道路系統規劃中提倡“順而不暢”的原則?
3、繪制“居住區規劃用地平衡表”。
4、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居住組團級和宅間道路的寬度分別為多少米?
5、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和居住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分別為多少米?
?
三、計算題(25分)
某住宅區用地面積為12公頃,有三個居住組團。第一個組團為3層住宅,用地為4公頃,建筑密度為20%。第二個組團為6層住宅,用地為8公頃,容積率為1.4。請計算:
整個住宅區的住宅建筑總面積。
整個住宅區的容積率。
須列出計算過程。
試題答案:
一、? ? ? ? 名詞解釋
日照間距:前后兩排住房之間,為保證后排住宅能在規定時日獲得所需日照而必須保持的距離。
綠地率:住宅區綠地與住宅區總用地的比值為綠地率,住宅區綠地包括公共綠地、道路綠地、宅間綠地和專屬綠地。
容積率:容積率=總建筑面積/總用地面積,是一個反映單位用地面積上開發強度的指標。
服務半徑:服務半徑是各項公共服務設施所服務的空間距離或時間距離。
戶室比:住宅區或住宅建筑內各種不同戶型的住宅所占的比例。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
1、? ? ? ? 影響住宅通風的因素有哪些?
建筑的間距、排列的方式、通風的方向等。
2、? ? ? ? 為什么要在居住區道路系統規劃中提倡“順而不暢”的原則?
保證住宅區通行方便,避免穿越性交通。
3、? ? ? ? 繪制“居住區規劃用地平衡表”。
? ? ? ? 用地面積(ha)? ? ? ? 比重(%)? ? ? ? 人均面積(m2/人)
居住區用地? ? ? ? ? ? ? ? ? ? ? ?
其
中? ?
? ?? ? ? ? ? ? 住宅用地??? ? ? ? ? ? ? ? ? ? ? ?
? ? ? ? 公建用地? ? ? ? ? ? ? ? ? ? ? ?
? ? ? ? 道路用地? ? ? ? ? ? ? ? ? ? ? ?
? ? ? ? 公共綠地? ? ? ? ? ? ? ? ? ? ? ?
其他用地? ? ? ? ? ? ? ? ? ? ? ?
4、? ? ? ? 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居住組團級和宅間道路的寬度分別為多少米?
居住區級:路面10-14米;紅線20-30米。
小區級:路面6-9米;紅線10-14米。
組團級:路面3-5米;紅線8米。
宅間:路面不小于2.5米。
5、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和居住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分別為多少米?
居住區級:不大于800-1000米。
小區級:不大于400-50米。
組團級:不大于150-200米。
三、計算題(25分)
某住宅區用地面積為12公頃,有三個居住組團。第一個組團為3層住宅,用地為4公頃,建筑密度為20%。第二個組團為6層住宅,用地為8公頃,容積率為1.4。請計算:
整個住宅區的住宅建筑總面積。(13.6萬平方米)
整個住宅區的容積率。(1.13)
2004-2005學年第一學期《城市規劃原理1》試題
專業:? ?? ?? ?? ???學號:? ?? ?? ?? ?? ???姓名:? ?? ?? ?? ?? ? 成績:
一.名詞解釋:(50分)
1.? ? ? ? 日照標準與日照間距
2.? ? ? ? 服務半徑與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分級
3.? ? ? ? 居住區與住宅街坊
4.? ? ? ? 公共綠地率與綠地率
5.? ? ? ? 容積率與建筑密度
二.簡答題:(30分)
1.? ? ? ? 為什么住宅區道路規劃主張分級銜接?
2.? ? ? ? 影響住宅朝向的因素有哪些?
3.? ? ? ? 居住區內各級道路的寬度是多少?
三.論述題:(20分)
你認為住宅區規劃最應該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
試題答案
一.名詞解釋:
1.? ? ? ? 日照標準與日照間距
日照標準:按某一規定時日住宅底層獲得滿窗的連續日照時間不低于某一規定的時間規定。
日照間距:前后兩排住房之間,為保證后排住宅能在規定時日獲得所需日照而必須保持的距離。
2.? ? ? ? 服務半徑與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分級
服務半徑是各項公共服務設施所服務的空間距離或時間距離。
公共服務設施根據服務半徑、使用頻率等可劃分為居住區、居住小區和居住組團三個等級。
3.? ? ? ? 居住區與住宅街坊
居住區泛指不同人口規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3-5萬)相對應,配建有一套較完整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住宅街坊是指由道路所分割而形成的住宅用地,規模大小不等。
4.? ? ? ? 公共綠地率與綠地率
住宅區公共綠地與住宅區總用地的比值為公共綠地率
住宅區綠地與住宅區總用地的比值為綠地率
5.? ? ? ? 容積率與建筑密度
容積率=總建筑面積/總用地面積(無單位)
建筑密度=總基底建筑面積/總用地面積(萬平方米/ha)
二.簡答題:
1.? ? ? ? 為什么住宅區道路規劃主張分級銜接?
便于交通組織,提高住宅區通行效率的同時保持居住生活的私密性;便于分級設置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便于地上、地下設施的規劃設置;便于劃分不同開放程度的街坊等。
2.影響住宅朝向的因素有哪些?
日照、通風、噪音、景觀等。
3.居住區內各級道路的寬度是多少?
居住區級:路面10-14米;紅線20-30米。
小區級:路面6-9米;紅線10-14米。
組團級:路面3-5米;紅線8米。
宅間:路面不小于2.5米。
三.論述題:
你認為住宅區規劃最應該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
根據學生具體的答題內容進行評判。核心在于居住區的公共空間的營造。
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城市規劃原理1》試題 專業:? ?? ?? ?? ???學號:? ?? ?? ?? ?? ???姓名:? ?? ?? ?? ?? ? 成績: 1、城市總體規劃中近期規劃的期限一般為:? ?? ?? ??? A、20年? ?B、10年? ?C、5年? ?D、2年 2、請在以下選項內選擇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工作內容:? ?? ?? ? A、確定城市規劃范圍內各類不同性質的用地面積和用地界限 B、提出城市性質和發展方向,規定城市規劃區的范圍 C、確定城市主、干道的紅線位置、斷面和控制點坐標與標高 D、制定相應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規定 E、建筑空間組織、環境景觀規劃設計和總平面布局 3、請在以下選項內選擇唐長安格局的主要特點:? ?? ?? ? A、三套方城??B、中軸對稱??C、坊里制? ?D、“因天材,就地利”??E、方格路網 4、居住小區的人口規模一般為: A、30000~50000人??B、10000~15000人??C、3000~5000人??D、1000~300人 5、居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通常為:? ?? ?? ? A、1000~1200米? ?B、800~1000米? ?C、600~800人? ?D、400~600米 6、符合管線綜合原則的選項為:? ?? ?? ? A、重力管讓壓力管??B、大管徑讓小管徑??C、臨時管讓永久管??D、新建管讓已建管 二、簡答題(41分) 1、? ? ? ? 簡述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8分) 2、? ? ? ? 分析居住區綠地率與公共綠地率各自的作用和相互的差別。(11分) 3、? ? ? ? 簡述居住區“人車分行”交通組織原則。(11分) 4、比較行列式和周邊式布局的優缺點。(11分) 三、問答題(35分) 1、簡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內容及其在住宅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15分) 2、繪制居住區規劃用地平衡表,并簡述其作用。(20分) |
試題答案
一、? ? ? ? 選擇題
1、C
2、A、D
3、B、C、E
4、B
5、B
6、C、D
二、簡答題
1、簡述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
根據一定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要求,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統籌安排各類城市用地和空間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以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 ? ? 析居住區綠地率與公共綠地率各自的作用和相互的差別。
住宅區綠地包含住宅區的公共綠地、道路綠地、宅間綠地和專屬綠地。綠地率的計算方法是總綠地面積與住宅區用地的比值,是衡量住宅區環境質量的主要指標。
公共綠地是住宅區綠地中的一種,計算方法是公共綠地與住宅區總用地的比值,反映住宅區綠地可供居民活動的開放程度。
4、? ? ? ? 簡述居住區“人車分行”交通組織原則。
1)車行核步行在空間上分開,形成兩個獨立系統
2)車行系統分級設置
3)設必要的停車空間核枝狀盡端回車場
4)步行路結合綠地、戶外活動場地核公共服務設施設置
4、比較行列式和周邊式布局的優缺點。
行列式:易獲得良好日照通風、便于施工、構圖強烈、結構經濟
? ? ? ?? ???易單調、易形成穿越交通
周邊式:易形成院落、防寒保暖、節約用地
日照通風不利、難以適應地形、施工復雜、結構不經濟
三、問答題
1、簡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內容及其在住宅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
1954年,美國社會學家馬斯洛(A.Maslow)在《動機與個性》中提出“需求層次”學說。
需求金字塔自下而上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構成,人的需求是的產生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
“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生活有物種層次的需求,這五類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為一個階梯,低層次要求獲得滿足以后才有可能發展出下一個層次的需求。從這五個層次和金字塔形狀的分布來看,人的需要是從量到質,從大眾化到精品化。
城市規劃最終的目的是“滿足人的各種需求”,即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使人們更好地實現各自的個人與社會活動,形成良好的“社區”。
我國目前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已從有住房、住得寬敞等生理需求向具有良好社區環境和社會環境過渡。說明我國人民得需求層次正向高層次發展。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向精神生活方面擴展,是居民需求結構發展的規律。
2、繪制住宅區規劃用地平衡表,并簡述其作用。
住宅區規劃用地平衡表:
? ? ? ? 用地面積(ha)? ? ? ? 比重(%)? ? ? ? 人均面積(m2/人)
居住區用地? ? ? ? ? ? ? ? ? ? ? ?
其
中? ?
? ?? ? ? ? ? ? 住宅用地??? ? ? ? ? ? ? ? ? ? ? ?
? ? ? ? 公建用地? ? ? ? ? ? ? ? ? ? ? ?
? ? ? ? 道路用地? ? ? ? ? ? ? ? ? ? ? ?
? ? ? ? 公共綠地? ? ? ? ? ? ? ? ? ? ? ?
其他用地? ? ? ? ? ? ? ? ? ? ? ?
注:其他用地是指在居住區范圍內不屬于居住區的用地,如市級以上的公共建筑、工廠、單位等用地,以及不適于建筑的用地,包括住宅區工業用地。
作用:
1-用數量表明住宅區用地狀況
2-初步審核各項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學合理
3-初步評價住宅區的環境質量
4-是方案評定和管理機構審定方案的重要依據
考試試卷二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
1、城市化
2、城市建成區
3、城市職能
4、城鎮體系
5、城市設計
二簡答題(每題10分)
1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批程序
2城市規劃綱要的主要內容
3 城市用地的分類及代碼(大類)
4 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三、論述題(40分)
1、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對城市發展規模如何確定?
2、組團狀城市總體布局的特征是什么?其優缺點是什么?在規劃中需要處理好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城市化
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又稱城鎮化、都市化。
2、城市建成區
城市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務的地區。
3、城市職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分工。
4、城鎮體系
一定區域內在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上具有有機聯系的城市群體。
5、城市設計
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作的整體構思和安排,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
二、簡答題
1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批程序
答:
1)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
2)省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國務院指定城市的總體規劃,由所在地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后,報國務院審批。其他設市城市的總體規劃,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h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其中市管轄的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審批。其它建制鎮的總體規劃,報縣(市)人民政府審批。
3)城市人民政府和縣人民政府在向上級人民政府報請審批城市總體規劃前,須經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審查同意。
2城市規劃綱要的主要內容
答:
(一)論證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條件,原則確定規劃期內城市發展目標;
(二)論證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原則確定市(縣)域城鎮體系的結構與布局;
(三)原則確定城市性質、規模、總體布局,選擇城市發展用地,提出城市規劃區范圍的初步意見。
(四)研究確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礎設施開發建設的重大原則問題,以及實施城市規劃的重要措施。
3 城市用地的分類及代碼(大類)
答:
按照國家標準《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城市用地共分10大類、46中類和73小類。10大類城市用地及代號表示如下。(1)居住用地(R)(2)公共設施用地(C)(3)工業用地(M)(4)倉儲用地(W)(5)對外交通用地(T)(6)道路廣場用地(S)(7)市政公用設施用地(U)(8)綠地(G)(9)特殊用地(D)(10)水域和其他用地(E)
4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答:
規劃建設用地標準應包括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規劃人均單項建設用地指標和規劃建設用地結構三部分。
1)? ? ? ? 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
指標級別? ? ? ? 用地指標(M2/人)
Ⅰ? ? ? ? 60.1~75.0
Ⅱ? ? ? ? 75.1~90.0
Ⅲ? ? ? ? 90.1~105.0
Ⅳ? ? ? ? 105.1~120.0
2)? ? ? ? 規劃人均單項建設用地標準
編制和修訂城市總體規劃時,居住、工業、道路廣場和綠地四大類主要用地的規劃人均單項用地指標應符合下表規定
類別名稱? ? ? ? 用地指標(M2/人)
居住用地? ? ? ? 18.0~28.0
工業用地? ? ? ? 10.0~25.0
道路廣場用地? ? ? ? 7.0~15.0
綠地
其中:公共綠地? ? ? ? ≥9.0
≥7.0
3)規劃建設用地結構
編制和修訂城市總體規劃時,居住、工業、道路廣場和綠地四大類主要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應符合下表規定
類別名稱? ? ? ? 占建設用地比例(%)
居住用地? ? ? ? 20~32
工業用地? ? ? ? 15~25
道路廣場用地? ? ? ? 8~15
綠地? ? ? ? 8~15
三、論述題(40分)
1、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合理確定城市發展規模方法?
答:
城市的規模通常以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來界定。兩者是相關的,根據人口規模以及人均用地的指標就能確定城市的用地規模。一般先從預測人口規模著手研究,再根據城市的性質與用地條件加以綜合協調,然后確立合理的人均用地指標,即可推算城市的用地規模。一般可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1)? ? ? ? 估算城市人口發展規模的方法
A.? ? ? ? 職工帶眷系數法
根據新增就業崗位數及帶眷情況而計算。其公式:
規劃總人口數=帶眷職工人數×(1+帶眷系數)+單身職工
B.? ? ? ? 遞推法
P=P0(1+K1+K2)n
其中:P—規劃期末城市人口規模;P0—城市現狀人口規模;K1—城市年平均自然增長率;K2—城市年平均機械增長率;n—規劃年限。
C.? ? ? ? 回歸法:
分析歷年數據,得出城市人口規模與時間之間的一元線性函數關系
P=a +bX? ?(其中:P—規劃期末城市人口規模;a、b —回歸系數;X—時間)
2)? ? ? ? 城市用地規模
城市用地規模=人口×用地指標
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時,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須符合下表規定
指標級別? ? ? ? 用地指標(M2/人)
Ⅰ? ? ? ? 60.1~75.0
Ⅱ? ? ? ? 75.1~90.0
Ⅲ? ? ? ? 90.1~105.0
Ⅳ? ? ? ? 105.1~120.0
3)? ? ? ? 城市環境容量的制約
城市環境容量是環境對于城市規模及人的活動提出的限度。一般主要是針對城市發展中的一些資源限制條件(如水資源),預測城市合理的人口容量。應用于用地限制性或水資源缺乏或生態環境脆弱的城市。
2、組團狀城市總體布局的特征是什么?其優缺點是什么?在規劃中需要處理好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所謂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項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優點:便于設置較為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用地緊湊,節約用地;有利于生活經濟活動聯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缺點:近期和遠期關系在一定條件下較難處理好;容易導致過度密集式的發展和蔓延式的發展。
規劃中要處理好的關鍵問題:規劃布局要有彈性,為遠期發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雖然緊湊,但遠期用地會出現功能混雜和干擾的現象。
考試試卷一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 1、城市化水平 2、總體規劃 3、城市規模 4、城市性質 5、城市形態 二、簡答題(每題10分) 1總體規劃的任務 2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3城市人口規模預測主要方法及公式(至少寫出三種) 4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批程序 三、論述題(40分) 1、城市發展用地綜合評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分析分散式城市總體布局的特點,并舉出兩種分散式的城市總體布局模式作具體分析。 |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發展程度的數量指標,一般用一定地域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來表示。
2、總體規劃
對一定時期內城市性質、發展目標、發展規模、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和綜合部署和實施措施。
3、城市規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總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4、城市性質
城市在一定地區、國家以至更大范圍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擔負的主要職能。
5、城市形態
城市整體和內部各組成部份在空間地域的分布狀態。
二、簡答題
1總體規劃的任務
答:
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綜合研究和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容量和空間狀態,統籌安排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項基礎設施,處理好遠期發展與近期建設的關系,指導城市合理發展。
2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答:
規劃建設用地標準應包括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規劃人均單項建設用地指標和規劃建設用地結構三部分。
3)? ? ? ? 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
指標級別? ? ? ? 用地指標(M2/人)
Ⅰ? ? ? ? 60.1~75.0
Ⅱ? ? ? ? 75.1~90.0
Ⅲ? ? ? ? 90.1~105.0
Ⅳ? ? ? ? 105.1~120.0
4)? ? ? ? 規劃人均單項建設用地標準
編制和修訂城市總體規劃時,居住、工業、道路廣場和綠地四大類主要用地的規劃人均單項用地指標應符合下表規定
類別名稱? ? ? ? 用地指標(M2/人)
居住用地? ? ? ? 18.0~28.0
工業用地? ? ? ? 10.0~25.0
道路廣場用地? ? ? ? 7.0~15.0
綠地
其中:公共綠地? ? ? ? ≥9.0
≥7.0
3)規劃建設用地結構
編制和修訂城市總體規劃時,居住、工業、道路廣場和綠地四大類主要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應符合下表規定
類別名稱? ? ? ? 占建設用地比例(%)
居住用地? ? ? ? 20~32
工業用地? ? ? ? 15~25
道路廣場用地? ? ? ? 8~15
綠地? ? ? ? 8~15
3城市人口規模預測主要方法及公式(至少寫出三種)
答:
1)? ? ? ? 職工帶眷系數法
根據新增就業崗位數及帶眷情況而計算。其公式:
規劃總人口數=帶眷職工人數×(1+帶眷系數)+單身職工
2)? ? ? ? 遞推法
P=P0(1+K1+K2)n
其中:P—規劃期末城市人口規模;P0—城市現狀人口規模;K1—城市年平均自然增長率;K2—城市年平均機械增長率;n—規劃年限。
3)? ? ? ? 回歸法:
分析歷年數據,得出城市人口規模與時間之間的一元線性函數關系
P=a +bX? ?(其中:P—規劃期末城市人口規模;a、b —回歸系數;X—時間)
4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批程序
答:
1)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
2)省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國務院指定城市的總體規劃,由所在地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后,報國務院審批。其他設市城市的總體規劃,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h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其中市管轄的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審批。其它建制鎮的總體規劃,報縣(市)人民政府審批。
3)城市人民政府和縣人民政府在向上級人民政府報請審批城市總體規劃前,須經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審查同意。
三、論述題(40分)
1、城市發展用地綜合評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
1城市用地的自然條件評定
城市用地的適用性評定
2、城市用地的建設條件評定
城市用地的建設條件是指組成城市各項物質要素的現有狀況與它們在近期內建設或改進的可能,以及它們的服務水平與質量。
(1)建設現狀條件
(2)工程準備條件
(3)基礎設施條件
3、城市用地的經濟評價
根據城市土地的經濟屬性近期在城市社會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作用,綜合評定土地質量的優劣差異。
(1)根據區位條件對土地的作用方式,建立產生土地評價的基本思路。
(2)以分析區位條件入手,取得土地評價因素的因子體系。
(3)根據區位理論中的某些原則,確定城市土地評價因素的作用方式、
2、分析分散式城市總體布局的特點,并舉出兩種分散式的城市總體布局模式作具體分析。
答: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礦藏資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組,就近生產組織生活的布局形式。布局分散,彼此聯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設施建設和日常運營成本較高。
(1)組團狀:一個城市分成若干塊不連續城市用地,每一塊之間被農田、山地、較寬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這類城市可根據用地條件靈活編制,比較好處理城市發展的近、遠期關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項用地各得其所。關鍵是要處理好集中與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強聯系,又要在各個組團內形成一定規模,把功能和性質相近的部門相對集中,分塊布置。組團之間必須有便捷的交通聯系。
(2)帶狀(線狀):大多是受地形限制的影響,沿著一條主要交通軸線兩側發展。這類城市呈長向發展,平面景觀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較強。城市組織有一定優勢,但不宜過長,否則交通物耗過大。必須發展平行于主交通軸的交通線。
(3)星狀(指狀):是多個線形城市的疊加?;旧鲜黔h形放射狀城市沿著交通走廊發展的結果。大運量捷運系統的影響。
(4)環狀:是帶狀城市在特定情況下的發展結果。一般是圍繞著湖泊、山體農田呈環狀分布。與帶狀城市相比,各功能區之間的聯系較為方便。中心部分的自然條件可為城市創造優美的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條件,否則城市用地向環狀的中心的擴展壓力極大。
(5)衛星狀: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為中心,在其周圍發展若干個小城市。中心城市有極強的支配性。外圍小城市具有相對獨立性,但與中心城市在生產、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必須處理好小城市規模、配套設施以及與中心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系條件等問題。有利于人口和生產力的均衡分布。受自然條件、資源情況、建設條件、城鎮形狀以及中心城市發展水平與階段的影響。
(6)多中心:多種方向上不斷蔓延發展的結果。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樣化的焦點和中心以及小的軸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