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sh9z6"><strong id="sh9z6"><listing id="sh9z6"></listing></strong></acronym>
      <big id="sh9z6"><strike id="sh9z6"><ol id="sh9z6"></ol></strike></big>
      <pre id="sh9z6"></pre>
    2. 考研必背的外國建筑史知識點146條(轉)

      admin11年前課程課件試題考研959



      這個是牛人整理的考研必背的外國建筑史知識點,一共有146條之多,不單單用于考研,注規考試估計同樣有用,大家學習一下吧!

      1. 昭塞爾金字塔 現存最早的金字塔,多層階梯金字塔的代表。
      2. 瑪斯塔吧 埃及古王國時期長方形平臺式陵墓形式,仿照住宅略有收分的長方形臺子。
      3. 古埃及常見的柱子形式 蓮花束莖式、紙草束莖式、紙草盛放式。
      4. 吉薩金字塔群 三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孟卡烏拉。方錐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獅身人 面像大斯芬克司。
      5. 阿蒙神廟(太陽神廟)古埃及王新國時期以太陽神廟代替陵墓成為主要建筑類型,沿軸線依次排列高大的牌門樓、柱廊院、多柱廳等神殿、密室和僧侶用房。
      6. 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廟宇的兩個藝術特點:1)牌樓門及其門前的神道及廣場,是群眾性宗教儀式處,力求富麗堂皇而隆重以適應戲劇性的宗教儀式;2)多柱廳神殿內少數人膜拜皇帝之所,力求幽暗而威嚴以適應儀典的神秘性。太陽神廟代替陵墓成為主要建筑類型。神廟的藝術重點已從外部形象轉到了內部空間,從雄偉闊大而概括的紀念性轉到內部空間的神秘性與壓抑感。
      7. 山岳臺 古代西亞,用于崇拜天體、崇拜山岳、觀測星相。
      8. 撒艮王宮 波斯時期的亞述帝國。房間圍成院落,四座碉堡夾著三個拱門,門洞處人頭翼牛雕刻。
      9. 伊什達城門 波斯時期的后巴比倫王國的新巴比倫城。用彩色琉璃飾面。
      10. 帕塞玻里斯王宮 波斯帝國時期,兩個儀典大廳、后宮、財庫以“三門廳”為聯系
      11. 公元前3世紀愛琴海島嶼、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地區,以克里特島和希臘半島的邁西尼為中心,又稱克里特——邁西尼文化。
      12. 克里特島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諾索斯的米諾王宮??臻g高低錯落。依山而建,規模很大;建筑風格精巧纖麗、房屋開敞、色彩豐富。邁西尼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衛城。邁西尼衛城及泰侖衛城。風格粗獷,防御性強。
      13. 克諾索斯宮(米諾斯王宮) 愛琴文化克里特時期的世俗性建筑。
      14. 有看臺的露天劇場,最早出現在古克里特島
      15. 邁西尼的邁西尼衛城及泰侖衛城(城門因雕刻而稱獅子門)屬古代愛琴海地區建筑
      16. 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建筑是歐洲建筑的先河,范圍包括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諸島嶼、小亞細亞西海岸,以及東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廣大地區。
      17. 希臘二柱式
      1) 多立克(意大利、西西里一帶寡頭城幫)
      2) 愛奧尼(小亞細亞先進共和城幫)
      3) 晚期出現科林斯柱式,除柱頭由忍冬草(毛茛草)葉片組成外,其他部分同愛奧尼,一般不列入古希臘主要柱式。
      18. 雅典衛城 山門、勝利神廟、帕提農神廟、伊瑞克先神廟、中心是雅典娜-帕提農銅像。
      19. 帕提農神廟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筑,祭祀雅典城守護神雅典娜的廟。多立克柱式的典范。衛城上唯一的列柱圍廊式。型制最隆重,衛城上最華麗的建筑,涂有強烈色彩,白大理石砌筑,銅門鍍金,山墻尖飾金。圍廊內圣堂墻桓外側的檐壁是愛奧尼式的,浮雕是愛奧尼式的,內有四根愛奧尼式柱子。山墻風格被認為是古典建筑的基本風格。
      20. 伊瑞克先神廟 東面門廊——愛奧尼柱式。南面——女像柱廊。希臘盛期的愛奧尼柱式的代表。
      21. 獎杯亭 早期克林新柱式的代表。希臘集中式紀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集中式向上發展的多層構圖。
      22. 克納蘇的莫索列姆陵墓 希臘集中式紀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集中式紀念性建筑在希臘晚期出現。
      23. 拱券結構羅馬最大成就之一。種類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ò肭颍?。羅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間組合、藝術形式都與拱券結構技術、復雜的拱頂體系密不可分。
      24. 羅馬五種柱式 塔司干柱式、羅馬多立克柱式、羅馬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柱式通常由柱子和檐部組成;柱子由柱頭、柱身、柱礎組成。
      羅馬塔司干柱子的柱徑與柱高的比例為1:7
      羅馬多克立柱子的柱徑與柱高的比例為1:8
      羅馬愛奧尼柱子的柱徑與柱高的比例為1:9
      25. 古羅馬多立克柱式是直接在古希臘柱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由于古羅馬建筑與古希臘建筑之間的差異,導致了柱式略有不同,它們之間最顯著的差異一個是古羅馬多立克柱式比古希臘多立克柱式顯得要修長些,另一個就是古羅馬多立克柱式比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多了柱礎。
      26. 羅馬建筑的成就
      建筑材料除磚石木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
      解決了拱券結構同柱式的盾,創造了券柱式——支承拱券的墻用柱式裝飾。
      解決了柱式與多層建筑的矛盾,創造了水平立面劃分構圖形式,發展了疊柱式——每層不同的柱式。
      適應高大建筑體量構圖,創造了巨柱式的垂直構圖形式——一個柱式貫穿二至三層。
      創造了拱券與柱列結合,將券腳立在柱式檐部上的連續券
      解決了柱式線腳與巨大建筑體積的矛盾,用一組線腳或復合線腳代替簡單的線腳
      空間利用穹窿,筒拱、交叉拱、十字拱和拱券平衡技術,創造出拱券覆蓋的單一空間,單向縱深空間,序列式組合空間等多種建筑形式。
      27. 羅馬時期的著名建筑
      羅馬城: 萬神廟、斗獸場、馬采魯斯劇場。
      其他地方:第度斯凱旋門(單拱門)、塞維魯斯凱旋門(三拱門)、君士坦丁凱旋門(三拱門);卡拉卡浴場,圖拉真廣場(東方對稱式)。
      比較:雄師凱旋們(單拱門)——18世紀巴黎。
      28. 羅馬萬神廟(潘泰翁)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建筑的代表,也是古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其平面與剖面內徑都是43.3m,底部墻厚6.2M,頂部有直徑8.9m的圓洞。集古羅馬穹頂與古希臘門式廊大全。門廊正面八棵科克林新柱子。
      29. 羅馬大斗獸場在結構、功能和形式上三者和諧統一。是現代體育場建筑的原型。下部三層采用了不同的柱式構圖,由下向上依次為塔司干、愛奧尼、科林斯。
      30. 古羅馬城市廣場共和時期的廣場是城市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中心,周圍各類公建、廟宇自發性建造,形成開放式廣場,代表性廣場為羅馬的羅曼奴姆廣場。帝國時期的廣場以一個廟宇為主體,形成封閉性廣場,軸線對稱,有的呈多層縱深布局,如羅馬的圖拉真廣場。
      31. 圖拉真廣場 帝國時期羅馬城最宏大的廣場,歌頌皇帝、崇拜皇帝、紀念其功績的紀念性廣場。
      32. 古羅馬建筑風格特征 大型公建風格雄渾、凝重、宏偉,形式多樣,構圖和諧統一。
      33. 維特魯威(Vitruvius)的《建筑十書》是現存歐洲最完備的建筑專著,書中提出了“堅固、適用、美觀”的建筑原則,奠定了歐洲建筑科學的基本體系。
      34. 拜占廷建筑教堂平面格局大致有三:集中式(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巴西利卡式(敘利亞托曼寧教堂)、十字式(威尼斯圣馬可教堂)。裝飾:馬賽克、粉畫、石雕。
      拜占廷建筑的結構特點:帆拱、鼓座、穹頂相結合的做法——帆拱上的穹頂。
      拜占庭建筑特點:平面中央是圓穹窿頂的集中式平面與十字平面,空間以穹窿頂為主要構造,外觀厚墻與不大的窗子,無柱無廊,內部裝飾華麗,外面裝飾樸實。
      35. 帆拱 拜占庭建筑為解決圓形穹頂與方形平面之間的過渡而創造的結構方式.
      36. 圣索菲亞大教堂(君士坦丁堡) 拜占廷建筑最輝煌的代表,東正教的中心教堂。
      37. 圣馬可教堂(威尼斯)希臘十字式教堂。希臘十字式教堂的特點:教堂平面為十字形,于中央穹頂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長;或四臂用穹頂代替筒拱,外觀為以中央為主的五個穹頂,
      38. 圣保羅教堂(羅馬) 早期基督教建筑,拉丁十字平面。
      39. 羅馬風(羅曼建筑、似羅馬、羅馬式)造型特征。承襲早期的基督教建筑,平面仍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鐘樓。建筑藝術承襲了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其特點是創造了飛扶壁、肋骨拱與束柱,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把高塔組織到建筑構圖中。多見于修道院、教堂。
      主要代表:比薩主教堂群、德國烏爾姆斯主教堂、法國昂古來姆主教堂。
      40. 哥特式建筑 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2~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建筑結構的成就是采用了骨架券系統。哥特教堂兩側都有大的玻璃窗,上有彩色圖案,這種做法是為了圣經的圖解。
      41. 哥特式建筑的結構特點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頂承重構件,其余填充維護部分減薄,使拱頂減輕;獨立的飛扶壁在中廳十字拱的起腳處抵住其側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組成框架式結構,側廊拱頂高度降低,使中廳高側窗加大;使用二心圓的尖拱、尖券、側推力減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樣高。
      42. 哥特式建筑的特點使用獨立的飛券抵住四角的側推力、全部使用二心圓的尖券和尖拱、采用束柱完全脫離了古羅馬的影響,以尖拱、尖形肋、拱頂、坡度很大的屋面,飛扶壁、束柱、彩色玻璃花窗、墻面、鐘塔等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劃分,所有建筑局部和細節的頂部都是尖頂,造成外部向上的動勢;內部空間高曠、單純,具有通向祭壇的動勢和垂直向上的升騰感。
      43.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代表
      法國:巴黎圣母院,亞眠主教堂,蘭斯主教堂。
      英國:索爾茲伯里主教堂,水平劃分突出,比較舒緩。
      德國:科隆主教堂(歐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鐘塔高157米,大廳長144米,總寬45米,高43.5米,前后一共建了600多年),烏爾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線弱,垂直線密而突出,顯得森冷峻峭)。
      意大利:米蘭大教堂、比薩主教堂(中世紀帶有古典建筑因素的哥特式)、威尼斯總督府
      西班牙:伯格斯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蘭建筑手法摻入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丹迦風格。
      44. “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是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發出的感慨,同樣,歌德在面對斯特拉斯堡主教堂時也說出了他的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藝術價值。
      45. 威尼斯總督宮下面兩層白色云石尖券敞廊,頂層采用的是白色云石+玫瑰色云石,立面極富創造性。受伊斯蘭建筑的影響。歐洲中世紀最美的建筑物之一,中世紀世俗性建筑的代表。黃金府邸模仿他的立面,第三層也做了券廊。
      46.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
      1.以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為起點,廣義指直到18世紀末,近400年文藝復興。狹義指到17世紀初結束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后來傳至歐洲其他國家地區形成各具特點的文藝復興建筑。
      2. 建筑的三個時期
      1) 早期(15世紀),以佛羅倫薩為中心。建筑實例:佛羅倫薩主教堂大穹頂。美狄奇—呂卡爾第府邸。巴齊禮拜堂。
      2) 盛期(15世紀末~16世紀上半葉),以羅馬為中心。實例:坦比哀多。法爾尼斯府邸。勞倫齊阿納圖書館。文特拉米尼府邸。圣馬可圖書館。
      3)晚期(16世紀下半葉),以維晉察為中心。建筑實例:維晉察的巴西利卡。圓廳別墅。奧林匹克劇場。尤利亞三世別墅。麥西米府邸。
      47.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的特點提倡復興古羅馬建筑風格,揚棄哥特式風格。古典柱式再度成為構圖主題。追求理性的穩定感,用半圓券,厚實墻,圓穹窿,水平向的厚墻,與哥特式的尖券、尖塔、束柱、飛扶壁、小尖塔相對抗。建筑輪廓整齊、統一和有條理性。
      48. 佛羅倫薩主教堂大穹頂 意大利文藝復興開端的標志。早期文藝復興的奠基人——伯魯乃列斯基。
      49. 圣彼得大教堂(羅馬)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建筑,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初始選中了伯拉孟特的方案為希臘十字式。后經多人修改,最終由米開朗基羅主持,歷時120年建成。教堂的修建過程反應了進步力量與發動宗教力量的斗爭。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紀念碑。
      50. 美狄奇—呂卡爾第府邸 早期文藝復興府邸的典型作品。建筑師是米開羅佐。
      51. 巴齊禮拜堂 早期文藝復興教堂的典型作品。伯魯乃列斯基。內部與外部都由柱式控制,力求輕快典雅。
      52. 坦比哀多紀念性風格地典型代表,伯拉孟特設計。構圖完整,體積感強,穹頂統率整體的集中式型制,是當時有重大創新的建筑形式,對后世建筑影響很大。柱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53. 法爾尼斯府邸 小桑迦羅設計。追求雄偉的紀念性,有較強的縱軸線,門廳為巴西利卡形式。
      54. 勞倫齊阿納圖書館 室內采用外立面處理手法,是較早將樓梯作為建筑藝術部件處理的實例。米開朗基羅設計。
      55. 文特拉米尼府邸 威尼斯文藝復興府邸的代表,立面輕快開朗,比例和諧,細部精致。龍巴都設計。
      56. 圣馬可圖書館 券柱式控制立面,體型簡潔明快。珊索維諾設計。
      57. 維晉寨的巴西利卡 晚期文藝復興重要建筑師帕拉第奧的重要作品之一。其立面構圖處理是柱式構圖的重要創造,名為“帕拉第奧母題” (文藝復興時期,帕拉第奧創造的是一種券柱式構圖方式)。
      58. 圓廳別墅晚期文藝復興莊園府邸的代表。外形由明確而單純的幾何體組成,依縱橫兩軸線對稱布置,比例和諧,構圖嚴謹,形體統一完整。平面為正方形,四面有門廊,廊中有六棵愛粵尼柱。文藝復興晚期代表帕拉第奧的重要作品之一。對后世創作產生影響。
      59. 奧林匹克劇場 帕拉第奧設計,第一個把露天劇場轉化為室內劇場,為劇場型制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60. 尤利亞三世別墅 維尼奧拉設計,拋棄了傳統的四合院制,在縱軸線上組織空間并力求開敞,富有變化,是建筑布局上的進步。
      61. 麥西米府邸 帕魯齊的杰作,把建筑平面、空間和藝術形式一起做了完整、細致的處理,在功能上有所突破。
      62. 佛羅倫薩的安農齊阿廣場。早期文藝復興最完整的廣場。
      63. 羅馬的市政廣場。文藝復興時期較早按軸線對稱布局的梯形廣場,米開朗基羅設計。
      64. 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文藝復興時期最終完成的,由大小兩個梯形組合而成,被譽為“歐洲最漂亮的客廳”。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廣場。主廣場由圣馬可教堂、舊新市政大廈圍合,次廣場東西兩側是總督宮和圣馬可圖書館。
      65.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出現手法主義的兩種表現:①教條式地模仿過去大師的創作手法,為柱式制定繁瑣而死板的規則;②追求新穎尖巧,堆砌建筑裝飾構件,致力于追求光影變化,不安定的體形和意外的起伏轉折。
      66. 《論建筑》 阿爾伯蒂 1845年出版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建筑理論著作。
      67. 《建筑四書》帕拉第奧 《建筑五柱式規范》 維尼奧拉 1652
      68. 巴洛克建筑 17世紀至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以天主教堂為代表。它形式上是文藝復興的支流與變形,但其思想出發點與人文主義截然不同,反映天主教的思想意識和奢侈的欲望,包含著矛盾的傾向,敢于破舊立新,創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和新手法,被長期廣泛地流傳;但它又有非理性的、反常的、違反建筑藝術基本法則的一面,一些形式主義的傾向曾起過消極的作用。
      69. 巴洛克風格特征:(1)追求新奇,建筑處理手法打破古典形式,建筑外形自由,有時不顧結構邏輯,采用非理性組合以取得反常效果。(2)追求建筑形體和空間的動態,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的空間。(3)喜好富麗的裝飾,強烈的色彩,打破建筑與雕刻繪畫的界線,使其相互滲透。(4)趨向自然,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表達世俗情趣,具有歡樂氣氛。
      70. 巴洛克教堂建筑實例:羅馬耶穌會教堂(維尼奧拉)。 羅馬圣卡羅教堂(波羅米尼)。
      71. 巴洛克城市廣場實例;圣彼得大教堂廣場(由梯形和橢圓形組合而成,伯尼尼設計)。波波羅廣場(封丹納設計)。納沃那廣場(波羅米尼設計)。
      72. 古典主義建筑廣義的指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復興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的建筑風格。狹義的指運用純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國古典主義及其他地區受其影響的建筑,即指17世紀法王路易十三、十四專制王權時期的建筑。
      73. 法國古典主義建筑古典主義時期,法國建立了歐洲最早的建筑學院(1671年,學院派的來歷)培養建筑師,制定嚴格的規范,形成了歐洲建筑教學的體系。風格特征: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傳統與地方特色,在總體布局、建筑平面、立面造型中強調軸線對稱、主從,把比例尊為建筑造型中的決定因素,提倡富于統一性與穩定感的橫三段和縱三段的構圖手法。
      74. 盧浮宮東立面(勒伏、勒勃亨、彼洛) 古典主義建筑最重要代表作,體現了古典主義的各項原則。
      75. 凡爾賽宮(孟莎) 法國絕對君權最重要的紀念碑,古典主義建筑代表作,總體布局對歐洲的城市規劃很有影響。法國17~18世紀藝術和技術的集中體現者。凡爾塞宮花園稱為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杰出代表,設計采用幾何式。
      76. 恩瓦立德新教堂(孟莎) 第一個完全古典主義教堂建筑, 17世紀最完整的古典主義紀念物。
      77. 旺道姆廣場(孟莎)平面為抹去四角的長方形,對線對稱、四周一色的封閉性廣場,軸線交點上有紀念柱。古典主義廣場代表作。
      78. 洛可可風格 18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國的在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的一種建筑裝飾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具有繁瑣、妖媚、柔糜的貴族氣味和濃厚的脂粉氣,多用卷草與貝殼裝飾,色彩淡雅。這種建筑潮流主要可描述為新奇的、動態的。著名的巴洛克建筑早期作品是羅馬耶穌會教堂(維尼奧拉),巴黎蘇俾士府邸客廳(洛可可裝飾名家勃夫航)。
      79.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設計修建了一批倫敦的教區小教堂,鐘塔構圖很成功。


      80. 圣保羅大教堂 體現唯理主義理論原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紀念碑。
      81. 帕拉第奧主義 18世紀英國莊園府邸追求豪華、雄偉、盛氣凌人風格與追隨意大利文藝復興柱式規范和構圖原則的大型公建,忽視使用功能,缺乏創造性和現實感。
      82.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啟蒙主義建筑理論的核心——批判的理性,認為合乎理性的社會是“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社會,宣傳唯物主義和科學。
      83. 波爾多劇院標志著馬蹄形多層包廂式觀眾廳的成熟。十八世紀下半葉法國最有成績的建筑是劇院建筑,最突出的就是波爾多劇院。
      84. 巴黎萬神廟 又叫圣什內維埃夫教堂,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最大的建筑物,啟蒙主義的重要代表,法國古典復興的代表。
      85. 帝國風格拿破侖帝國的紀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風格,如馬德蘭教堂(軍功廟)、雄師凱旋門(法國古典復興建筑的代表,古羅馬風格)。他們體量大,外形簡單,喜用巨柱,尺度超常,外墻少線腳及細部裝飾,生出肅殺之氣。
      86. 古典復興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在歐盟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既有政治原因也受到考古發掘進展的影響。
      法國以羅馬樣式為主,如巴黎的萬神廟、雄師凱旋門、巴黎歌劇院(折中主義)。
      美國以羅馬樣式為主,如美國國會大廈、弗吉尼亞洲議會大廈。來源:www.examda.com
      德國以希臘樣式為主,如布蘭登堡門、柏林宮廷劇院。
      英國以希臘樣式為主,如不列顛博物館、愛丁堡中學、英國國會大廈(浪漫主義最著名的作品)。
      87. 浪漫主義始源于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其表現分為兩個階段。先浪漫主義:模仿中世紀的寨堡或追求異國情調,如封蒂爾修道院府邸,布來頓的皇家別墅。后浪漫主義:常以哥特風格出現,又叫哥特復興,亨利第五代時期的哥特垂直式,如英國國會大廈。
      88. 折衷主義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也稱為集仿主義,如巴黎歌劇院,圣心教堂。1893年芝加哥國際博覽會是折中主義建筑的一次大檢閱,全面復活折中主義建筑風格,對剛興起的新建筑思潮一次沉重打擊。
      89. 彼得堡市中心廣場群俄國19世紀建成,以海軍部大廈為中心,東面是冬宮廣場,西面是元老院廣場。周圍建筑有冬宮、海軍部大廈、元老院、伊薩基甫斯基教堂等。
      90. 中國古典園林18世紀最先在英國傳播流行英國浪漫主義一種表現就是向往“東方情調”,英國皇家建筑師錢伯司曾到中國,特別推崇中國的建園藝術,在其影響下在英國一度流行,后傳至法國。
      91. 日本在封建制度建立后,曾先后興建了四座都城(難波京、藤原京、平安京),它們是仿效中國唐朝的長安城規劃建設的。
      92. 水晶宮帕克斯頓設計,采用鐵、玻璃、木等新材料,采用新方式建造及模數制(以玻璃的尺寸)缺點:將鐵作成拱,沒有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意義:低成本,高效率,開創了建筑形式的新紀元。
      93. 埃菲爾鐵塔、機械館(1889年巴黎世博會) 創造了當時世界最高(328m)、最大跨度(115m)的新紀錄。
      94. 巴黎改建(歐思曼),新協和村(歐文),花園城市(霍華德),工業城市(戛涅),帶形城市(馬泰)
      95. 工藝美術運動 19世紀50年代在英國出現的小資產階級浪漫主義思想的反映,以拉絲金和莫里斯為首的一些社會活動家的哲學觀點在藝術上的表現。在建筑上主張建造“田園式”住宅,來擺脫古典建筑形式。代表作紅屋。由魏布設計,平面根據需要布置成L型,用本地產的紅磚建造,不加粉飾體現材料本身的質感,將材料、功能與藝術造型相結合。
      96. 新藝術運動 19世紀80年代開始于布魯塞爾,主張創造一種前所未有的,能適應工業時代精神的簡化裝飾,反對歷史式樣,目的是想解決建筑和工藝品的藝術風格問題。其建筑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外形一般簡潔。這種改革沒能解決建筑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以及與新技術的結合問題,只是在形式上反對傳統形式。創始人凡?德?費爾德。魏瑪藝術學校(凡?德?費爾德),巴塞羅那米拉公寓。
      97. 維也納學派首領人物:瓦格那——《現代建筑》。反對把建筑列入藝術范疇,主張建筑以適用為主,路斯“裝飾就是罪惡”,代表作:斯坦那住宅。
      98. 北歐對新建筑的探索:反對折衷主義,提倡“凈化”建筑,主張表現建筑造型的簡潔明快及材料質感。荷蘭的貝爾拉格代表作品為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芬蘭的沙貝寧代表作品為赫爾辛基的火車站。
      99. 芝加哥學派 重要貢獻是創造了高層金屬框架結構和箱形基礎。建筑造型上趨向簡潔,并創造獨特風格。 創始人詹尼:第一拉愛特大廈、芝加哥保險公司(最早的鋼框架建筑實例1883-1885)
      沙里文: 芝加哥百貨公司——芝加哥窗。
      伯那姆與魯特: 蒙那諾克大廈、芝加哥卡匹托大廈、芝加哥瑞萊斯大廈。
      荷拉伯特與羅許:馬葵特大廈、
      100. 沙里文芝加哥學派主要代表,提出“形式隨從功能”?!白匀唤缰幸磺袞|西都具有一種形狀,也就是說有一種形式,一種外部的造型,于是就告訴我們這是些什么,以及如何與別的東西相互區別開來?!?br> 101. 德意志制造聯盟目的在于提高工業制品的質量以求達到國際水平。在建筑設計上創新,使功能技術與藝術有機結合。貝倫斯將鋼——玻璃結構,作為“工業建筑”力圖尋求藝術表現手法,代表作“透平機車間”——建筑史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筑。 “1914年科隆展覽會展覽會辦公樓(格羅皮烏斯)” ——表現了鋼和玻璃的有機結合。
      102. 鋼筋混凝土的應用
      1850年法國建筑師拉布魯斯特在巴黎圣日內維埃夫圖書館拱頂用交錯的鐵筋和混凝土成功,為近代鋼筋混凝土奠定了基礎
      1890年以后,鋼筋混凝土在建筑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1894 法國建筑師包杜建的巴黎蒙瑪爾特教堂是第一個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造的教堂
      1910 瑞士工程師馬亞在蘇黎世建了第一座無梁樓蓋倉庫
      103. 最早全部采用鐵和玻璃為建筑材料構筑建筑的是巴黎植物園溫室。
      104. 表現派首先在德國、奧地利產生,常采用奇特而夸張的建筑形體來表達某種思想情緒,象征某種時代精神。認為藝術的人物在于表現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驗。門德爾松——愛因斯坦天文臺——混沌的流線體形,不規則窗洞,造型奇特,神秘氣氛。
      105. 未來主義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在意大利,歌頌工廠、機器、火車、戰爭、工業、速度。創始人作家馬里內蒂,主張創造全新的未來藝術。代表人物——桑?伊利亞——未來城市與未來建筑的構想草圖。發表未來主義建筑宣言——徹底批判過去傳統。
      106. 風格派 1917年產生于荷蘭。代表性建筑:里特維德設計的在烏德勒支的施羅德住宅。
      107. 構成派俄國,他們把抽象的幾何形體組成的空間作為藝術的內容。代表作品:塔特林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碑,維斯寧兄弟的列寧格勒真理報館方案。
      108. 格羅皮烏斯很早就提出建筑要隨時代而發展,“建筑沒有終極,只有不斷的變革”,“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反對復古主義。建筑設計哲學思想——建筑工業化+抽象構思。
      1)強調建筑走工業化道路,主張用工業化方法供應住房機構。積極提倡建筑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
      2) 強調三大美術一體。將美術,雕塑,繪畫有機融合。
      3)他對建筑功能的重視還表現為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系來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強調造型與功能的協調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面和良好的比例。
      教學特點 一:在設計中強調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二:將手工藝和機器生產結合起來。三:強調各藝術間的交流,讓學生既有動手能力又有理論素養。四:把學校教育同社會生產掛上鉤。讓包豪斯成為一種風格——注重滿足實用要求,發揮新材料和新結構的技術性和美學性能,造型整齊簡潔,構圖多樣靈活。
      法古斯工廠,德意志制造聯盟展覽會辦公樓,1914年科隆展覽會展出的辦公樓,包豪斯校舍,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
      109. 包豪斯校舍 1)把建筑的實用功能作為建筑設計的出發點。2)采用靈活的不規則的構圖手法,沒有特別突出的中軸線,形成縱橫交錯變化豐富的總體效果。3)按照現代建筑材料和結構的特點,運用建筑本身要素取得建筑藝術效果。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磚墻承重結構。達到樸素,經濟,實用的效果。是現代建筑的里程碑。
      110. 法古斯工廠 格羅皮烏斯與眉耶爾合作設計,平面與體型打破對稱格式。一戰前最先進的工業建筑。
      1) 非對稱的構圖
      2) 簡潔整齊的墻面
      3) 沒有挑沿的平屋頂
      4) 大面積的玻璃墻
      5) 取消柱子的建筑轉角。
      111. 柯布西耶 1928年與格羅皮烏斯、密斯組織了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F代主義建筑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個特點: 1)房屋底層采用獨立支柱; 2)屋頂花園;3.)自由平面;4)橫向長窗;5)自由的立面。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薩伏伊別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學生公寓、平臺別墅。
      建筑哲學思想是:理想主義+浪漫主義。
      提出一套建筑體系——板柱承重體系,社會理想——標準化構件,機器生產,能夠承擔社會職責。體現了歐洲人心理深處的抹不去的古典情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筑風格有了明顯變化,其特征表現在對自由的有機形式的探索和對材料的表現,尤其喜歡表現清水鋼筋混凝土,這種風格后被命名為粗野主義(或新粗野主義)。代表作品有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爾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
      柯布西耶又是一個城市規劃專家,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爾規劃等。
      112. 薩伏依別墅 建筑理想體現——陽光、空氣、綠地三要素和新建筑五點的完美結合。
      113. 朗香教堂 雪鐵龍承重體系,造型奇特,墻體彎曲。主要空間的周圍有三個小龕,每一個的上部都是向上拔起的 “塔”。伸出于屋頂之外。各個立面的差別很大。以地中海民宅為思想來源,內部空間關系與萬神廟內大廳和周邊空間處理相似。它的建筑形體和空間證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現代西方宗教的特質。外部形式和內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圍,回復到巨石時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認為是現代建筑中的精品。
      114. 密斯?凡?德?羅通過對鋼框架結構和玻璃在建筑中應用的探索,發展了一種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極端簡潔的風格。其作品特點是整潔和骨架幾乎露明的外觀,靈活多變的流動空間以及簡練而制作精致的細部。
      強調建筑要符合時代特點,不要模仿過去。重視建筑結構與建造方法德革新,認為“建造方法必須工業化”,他以“少就是多”為建筑處理原則,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觀點和藝術特色。。
      密斯風格 主要表現為“運用鋼和玻璃為專一手段”。
      流動空間Flowing space 現代建筑以空間為主題,這個理論的提出是對現代建筑的重要貢獻,它打破封閉空間,在空間的流動中體驗功能平面。代表作: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主要特點是隔墻有玻璃的和大理石兩種,位置靈活,形成半封閉半開敞的空間。室內和室外互相穿插。形體處理簡單,沒有任何線腳,不同構件和不同材料之間不作過渡性處理。簡單明確,干凈利索。突出材料的固有顏色,紋理和質感。
      通用空間Total space 范思沃思住宅。完全是一個長方形的玻璃盒子,中間有一個小的封閉空間,其他地方全部是開敞的,白色鋼鐵構架,巨大的玻璃幕墻。簡單到無法復加的地步。是密斯“少就是多”的完美體現。也是他國際主義風格達到一個新高度的標志。國際主義風格的另一個體現——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的布朗樓。
      摩天大樓。與約翰遜在紐約設計的西格拉姆大廈,是國際主義風格的頂峰。1)大樓前寬敞的廣場。2)外部金屬結構,黑色青銅垂直線條,顯得格調高雅,與眾不同。3)頂層是設備層,除此以外開間和窗的尺寸均相同,外形簡單。
      技術精美。密斯在60年代把自己的設計形式提高到精益求精的高度。芝加哥聯邦政府大樓,柏林新國家藝術博物館。整個建筑空曠單一,僅僅是一個大屋頂下的巨大方形空間而已,鋼構架和巨大的玻璃幕墻,簡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是當時世界建筑界頂禮膜拜的圣殿。
      115. 賴特 19世紀末~20世紀初——草原式住宅、羅伯茨住宅、威利茨住宅。20世紀30年代——有機建筑論,將美國自己的理論與沙里文的有機思想結合。20世紀40~50年代——幾何手法抽象,如古根漢姆美術館。
      有關賴特與現代派國際式的聯系:賴特的背景是美國,而現代派的背景是整個歐洲。歐洲以法國革命和英國的工業革命為背景,而美國以美國內戰為背景。所以他們的經濟基礎是不一樣的。而且在服務對象上,歐洲面對的是整個廣大民眾,而賴特為代表的美國是面對中產階級的。
      有關密斯的流通空間和賴特的流通空間:密斯是在空間的隔斷上做文章,強調“平面”上的流通,而賴特強調空間上的流通。
      其他代表作:拉金辦公樓,流水別墅,約翰遜公司總部,西塔里埃森。
      116. 草原式住宅是指住宅設計與美國西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結合的意思。平面常做成十字型,以壁爐為中心,把起居室、書房、餐室都圍繞壁爐布置,臥室常放在樓上。室內空間盡量做到既分割又聯成一片,并根據不同需要有不同凈高。體積的構圖形式室層高較低,出檐比較大,室內光線比較黯淡。體積構圖是高低不同的墻垣,坡度平緩的屋面,深遠的挑檐和層層疊疊三水平陽臺與花臺組成的水平線條,以垂直的煙囪統一起來,打破單調的水平線條。外部材料上質地以及深色的木框架和白色粉墻形成強烈對比。他在美國西部建筑基礎上融合了浪漫主義精神,而創造了富有田園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在后來發展為“有機建筑論”。
      117. 羅伯茨住宅建筑平面是慣用的十字型,大火爐在它的中央。室內采用兩種不同的層高,天花根據屋頂的自然坡度靈活處理。室內空間豐富。外形上互相穿插的水平屋檐,襯托出一副生動活潑的圖景。和自然環境結合緊密。
      118. 流水別墅賓夕法尼亞州郊區,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樓板連同邊上的欄桿好像一個托盤,支撐在墻和柱墩上。各層的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向各個方向遠遠的懸伸出來。用墻和玻璃圍合不同空間,或開敞,或封閉。建筑外形上最突出的是一道道橫墻和幾條豎向的石墻,組成橫豎交錯的構圖。整個建筑在顏色和質感上均有對比。另外,它最成功的地方是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緊密結合。體現了建筑的本質。
      119. 古根漢姆美術館建筑第一次表現為塑性的。一層流入一層,代替了通常的那種樓層的重疊,處處能看到構思和目的性的統一。但這些與美術館的功能性質相違背。所以,它是賴特的紀念碑,而不是成功的美術館建筑。
      120. 理性主義 協和建筑師事務所(TAC)設計的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按功能結合地形布置,空間參差,尺度得當。
      121. 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設計方法上屬于“重理”的一種思潮。以密斯?凡?德?羅為代表強調結構邏輯性與自由分割空間在建筑造型中的體現,其特點是用玻璃和鋼為主要材料,構造與施工精確,外形純凈透明,反映著建筑的材料,結構和它的內部空間。代表作品: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濱大廈,西格拉姆大廈,西柏林的新國家美術館,在“少就是多”的理論依據下,以“全面空間”,“純凈形式”和“模數構圖”為設計手法的實例,并形成了“密斯風格”。
      122. 粗野主義
      柯布西耶——“粗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構件和他們的粗魯組合” ,代表作品:馬賽公寓、昌迪加爾行政大樓等。
      史密森夫婦(英國)——以結構與材料的真實表現作為準則,與密斯的講求技術精美似乎很密合,但從經濟和社會角度上來考慮,兩者迥然不同,代表作品:哼斯特頓學校(鋼結構)、謝菲爾德大學設計方案等。
      魯道夫:耶魯大學建筑與藝術系大樓。
      斯特林:萊斯特大學工程館。
      丹下健三(國際粗野主義):倉敷市廳舍(同時也是日本戰后追求地方性的代表)。
      123. 典雅主義致力于運用傳統的美學法則來使現代的材料與結構產生規整、端莊與典雅的莊嚴感。主要在美國。又稱為新古典主義,新復古主義。講究鋼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雅馬薩奇: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麥格拉格紀念會議中心
      約翰遜:謝而頓藝術紀念館、紐約林肯文化中心
      斯東:1958布魯塞爾世博會美國館、美國駐新德里大使館
      124. 高度工業技術代表作品:山梨文化會館(黑川紀章和丹下健三——新陳代謝派)、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皮阿諾和羅杰斯)、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大樓。香港匯豐銀行(英國建筑師福斯特)。
      125. 地方主義和人情化特點是在建筑中偏“情”的方面,它是將“理性主義”設計原則結合當地的地方特點和民族習慣的發展,即講技術又講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強調自己的特點。
      阿爾瓦?阿爾托:北歐“人情化”與地方性的代表(強調有機形式,采用自然材料)。珊納特賽羅鎮中心主樓、沃爾夫斯貝格文化中心、麻省理工學院高年級學生宿舍。
      丹下健三:香川縣廳舍、倉敷市廳舍、代代木體育館、廣島***受害者紀念公園
      126. 個性與象征 對現代建筑風格“共性”的反抗。反對集體創作,認為“建筑是不能共同設計的”。其手法有以下三種:
      1) 運用幾何形構圖。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賴特)、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貝聿銘)。
      2) 運用抽象的象征。朗香教堂、柏林愛樂音樂廳(夏?。?、理查醫學研究樓(路易斯?康)
      3) 運用具體的象征。HQ航空公司候機樓(小沙貝寧)、悉尼歌劇院。
      127. 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 后現代主義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主張二元論、激進的折衷主義。隱喻主義思想是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產物
      文丘里——《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詹克斯——《后現代建筑的語言》
      布萊克——《形式跟隨慘敗——現代建筑何以行不通》。
      美國建筑師斯特恩提出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三個特征:a)采用裝飾,b)具有象征性和隱喻性,c)與現有環境融合(文脈主義)。
      英國建筑評論家詹克斯認為“后現代主義建筑就是至少在兩個層次上說話:一方面他面對其他建筑師和留心特定建筑含義的少數人士;另一方面他又面對廣大公眾和當地居民”。
      美國建筑師文丘里提出:“容許違反前提的推理”,“贊成二元論”?!皠撔驴赡芫鸵馕吨鴱呐f的東西中挑挑揀揀”。認為建筑師不應抱‘或此或彼’,應將對立的彼此的東西都包容下來。
      文丘里:母親住宅(1963年)、美國奧柏林學院艾倫美術館擴建部分(1976年)
      格雷夫斯: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1982年)
      穆爾:美國新奧爾良市意大利廣場——圣約瑟噴泉
      約翰遜: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1984年)。
      128. 解構主義 80年代中期,埃森曼、屈米為代表,把法國德里達解構主義哲學理論應用于建筑創作。提出解構主義建筑。理性的非理性化是解構主義建筑思潮的主張。代表作:俄亥俄大學維克斯納視覺藝術中心。
      129. 文丘里——“少就是少”——對“少就是多”進行批評
      130. 《馬丘比丘憲章》是UIA(國際建協會議)1977年;提出了城市規劃新憲章。
      131. 《威尼斯憲章》——1964年,保護文物建筑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
      132. 《華盛頓憲章》——保護歷史性城市和城市化地段的國際憲章——威尼斯憲章的補充。
      133. 《佛羅倫薩憲章》——1981年,保護古跡園林的憲章。
      134. 紐約的聯合國總部的建筑設計負責人是哈理森和阿布拉莫維茨
      135. 法國在巴黎西郊自1965年起規劃建筑的一個著名新區高層貿易辦公區是德方斯新區
      136.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北京香山飯店是貝律銘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是英國建筑師福斯特設計的。
      137. 美國波特蘭市政大廈是格雷夫斯設計的
      138. 紐約AT—T電話電報公司總部大廈是由約翰遜設計的
      139. 美國二十年代末由佩里首創的城市規劃理論是鄰里單位
      140. 意大利廣場的圣約瑟噴泉的設計者是查理斯.摩爾
      141. 日本筑波中心大廈——磯奇新設計
      142. 晚期現代主義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用高科技成果作為建筑藝術表現
      143. 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是巴黎工業技術展覽大廳、底特律的韋恩縣體育館
      144.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是芝加哥水塔廣場大廈
      145. 耶路撒冷市最著名的伊斯蘭教建筑是圣石清真寺(又稱圣巖寺、奧馬爾禮拜寺)
      146. 印度最著名的素堵波式塔是桑契塔
      印度的泰姬馬哈爾陵被稱為印度的一顆明珠,它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筑:陵墓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建在一個大坪臺上。建筑形體四面對稱,中央大穹窿是波斯的尖頂式,坪臺四角有四座邦克樓。

      相關文章

      第四版《城市規劃原理》教材后復習思考題3-2

      我國現行城鄉規劃法規體系由哪幾部分構成?你認為我國城鄉規劃法律體系下一步應重點補充哪方面的法規? 答:我國現行城鄉規劃法規體系: 1)主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2)從屬法規與專...

      2013年同濟大學城鄉規劃學《城市規劃理論綜合》真題

      2013年同濟大學城鄉規劃學《城市規劃理論綜合》真題 一、簡答題 1.隋唐長安城的布局特征 2.歷史建筑與文物建筑在規劃原則方面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居住密度,包括哪些特點 4.居住區的交通...

      夜景亮化照明學習筆記3

      夜景燈光照明和建筑表現進行一體化設計建筑立面夜景照明建筑化一體化設計策略明確建筑師在塑造建筑夜間形象的重要角色,將建筑立面照明與建筑外立面不同材質與構造的設計相結合。燈光是建筑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燈...

      城市規劃專業考研,研究生生活,第一年+第二年 (轉)

      其實,這個文章來自于 caup城市規劃論壇,大家都知道這個論壇,也就不多說了!無論哪個搜索,只要搜索城市規劃論壇排在第一個都是了。 論壇搞了一個活動,原文如下: 面向2012年參加城鄉規劃...

      偶得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原理教案

      城市規劃原理教案 第一章 城市與城市發展 兩百年以來的歐美文學、一百年以來的中國文學中,都能找到一種侵入并深刻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嬗變進程的怪獸,那就是城市。從農村社會過渡到城市社會,城市給...

      人民大學城市規劃與管理系介紹

      今天在找城市規劃管理方面論文的時候無意中搜索到的。 城市規劃與管理系 一、設立背景 城市化是 21 世紀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未來 20 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將由 44% 提高到 60%...

      欧美国产亚洲另类一区_日本xx13一18处交高清_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图片_欧美XXXX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