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人物——梁思成

梁思成 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東京出生時,是他父親梁啟超因“戊戌政變”失敗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廣東省新會縣。童年時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華僑學校上學,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讀《左傳》、《史記》等古籍,使他對中國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礎和濃厚的興趣。當時是甲午之戰和庚子賠款以后,中國屢受外國欺凌,這種環境培養了梁思成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
他11歲由日本回到北京,14歲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一所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梁思成在學習期間,不但學業優秀,而且興趣廣泛。他愛好美術和音樂,經常為??嫴鍒D,被聘為美術編輯,他參加學校的合唱隊、軍樂隊,擔任過樂隊隊長和第一小號手;他還愛好體育,喜歡踢足球。梁思成也很關心政治,五四運動時,他是清華學?!傲x勇軍”等愛國組織的中堅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門廣場參加二十一條國恥日的紀念活動,在途中被軍閥金永貴的汽車撞傷,左腿骨折,使他留學美國不得不推遲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他刻苦好學,尤其對西方文化和建筑歷史有特殊愛好。他自己說是用“笨功夫”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研究古代歷史,參觀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個個默畫下來,192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建筑碩士學位。接著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入研究生院,準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而必須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決定離開哈佛到歐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國后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他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學術機構,他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辦的“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邀他出席會議,他堅決不與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帶領全家長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達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莊鄉下,這時,營造學社的經費來源斷絕,有時連工資也發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嚴重肺病,長年臥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癥,行動極為不便,全家陷入了貧病交加的境地。當時美國有好幾處學校和機構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國難當頭,絕不離開祖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率領營造學社的少數同仁堅持在抗日戰爭后方繼續古建筑的調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國政府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熱情參加了各項建設工作,先后擔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中國委員會委員,中華中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理論與歷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筑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 梁思成還積極參加了國家的政治領導活動,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代會常務委員。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2 近代建筑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直到1923年蘇州工專設立建筑??茖W校,1927年并入中央大學,成立我國第一個建筑系結束,建筑的傳授都只靠師徒相襲。梁思成先生是近代教育事業的一位開拓者,1928年,他創辦東北大學建筑系,“九一八事變”后學校南遷,在校學士畢業后停辦;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為了迎接戰后復興的需要,梁先生致書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暢敘建筑教育發展方向,并建議創辦清華大學建筑系。通過建筑教育,梁先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為祖國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梁先生常說“君子愛人以德”,他以滿腔熱情,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愛戴。例如,他早期的學生、建筑大師張镈直至晚年仍尊稱梁先生為恩師。梁思成很早就將西方建筑教育觀念介紹到中國,其教育思想也不斷隨時代而發展,《梁思成全集》中收錄了新中國成立前夕梁先生比較系統地闡述建筑思想的文章。1947年梁先生自美講學歸國,將一般建筑概念擴展到“體形環境”(即“物質環境”,physicalenvironment),并于建國前夕將建筑系改名為營建系,設建筑組與市鎮規劃組,將城市設計首次引入中國,并成立園林組、工藝美術組、清華文物館等,以拓展建筑之外延。今天看來,當時這些主張與舉措都是超前的,雖然梁的觀點仍然較偏重美學,但已明確強調整體環境,透露出卓越的人文主義眼光,而在西方一般建筑教育中,“環境設計”觀念之樹立則是60年代的事了。
3 古建筑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梁先生接受的是西方建筑教育,在東北大學授課過程中,深感建筑史不能只講西方的,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建筑史。從沈陽清東陵調查開始,梁先生以畢生的精力,對中國古建筑研究做開拓性的工作。梁先生的貢獻在于,堅持調查研究,從總結匠人抄本經驗起步,用現代的建筑表現方法,紀錄整理古代建筑遺產。他首先調查現存的清代古建筑,整理清代《清工部工程作法》,以不長的時間總結歸納成《清式營造則例》;繼之順藤摸瓜,逐步上溯,調查遼、金古建筑,對宋代《營造法式》進行研究注釋,并發現當時中國最早的唐代木構建筑佛光寺等;在基本弄清了中國建筑結構演變后,梁先生著手撰寫《中國建筑史》與《圖像中國建筑史》,堪稱當時第一部高水平的中國建筑史?;谶@些成就,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中稱他是“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的代表人物”。
在致力于建筑史研究的同時,梁先生還旁及中國雕塑史?;谄洳┕磐ń竦膶W術素養和對造型藝術特有的敏感,對此梁先生有獨到的心得與見解。在對一些文物建筑的調查報告中,他能對寺廟、巖洞中的古代雕塑娓娓道來,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1930年,梁先生寫成《中國古代雕塑史》講課提綱;1945年梁先生示我《圖像中國建筑史》原稿,我知道他原計劃撰寫《中國美術史》,分為“建筑篇”和“雕塑篇”,說明他對中國雕塑史已成竹在胸了??箲饎倮杆俚絹砗?,“雕塑篇”未能續筆,且梁先生當年目睹的雕塑亦已遭到大量破壞,這不能不令人遺憾。
4 中國近代城市規劃事業的推動者
早在1930年代,梁先生就與張銳合作完成《天津特別市物質規劃方案),這是繼南京《首都規劃》后,首次通過競賽,由中國建筑師完成的規劃設計。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梁先生不顧牙齒全部拔除的苦痛,孜孜不倦地閱讀沙里寧新著《城市:它的產生、發展與衰敗》,有感而發,寫成“市鎮的體系秩序,發表于《大公報》上,呼吁社會重視城市規劃。在清華建筑學院圖書室梁先生的贈書中,有亨利·邱吉爾的《都市即人民》等書,頁邊都寫滿了梁注的中文提要,足見其用功之勤。解放后,梁又與夫人林徽因寫成《城市計劃大綱》序”,繼續提倡現代規劃理論。1950年,他與陳占祥合作,積極為首都未來發展獻計獻策?!瓣P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主張發展新區,保護舊城;“保護城墻議”提出保護北京城墻,可惜這些卓越見解未被采納。如今,不但舊城與行政中心、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繼續存在,而且新形勢下大體量的、與日俱增的商貿辦公樓等充斥舊城,這勢必要帶來更為嚴重的破壞,“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也將更為嚴峻。相反,如果從現在開始,我們不再立足于以舊城為中心的發展,解決問題的途徑則可以寬廣得多。
5 中國歷史文物保護的開創者
早在1930年代,梁先生就擬定了曲阜孔廟的修葺計劃、故宮文淵閣樓面修理計劃等。在抗戰勝利前1944-45年間,為了大反攻的需要,他負責“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在軍用地圖上標明古建筑遺產所在的位置,編寫中國古建筑目錄等,并把這份材料托人送給當時在中共重慶辦事處的周恩來。1948年,梁思成先生答朱自清問,結合北京城市建設歷史與現實,寫了“北平文物必須整理與保存”,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獻。建國后,梁先生更積極參與北京及其他城市保護工作,著文、演講、向中央寫信、翻譯蘇聯《衛國戰爭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并闡述體會,不遺余力,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也挽救了不少有價值的建筑,北海團城即為一例。梁先生還深入淺出地提出文物保護的一些理論,如“整舊如舊”之類,他在審查西安小雁塔頂修繕方案時,有句雋語“但愿延年益壽,不希望返老還童”,至今流傳久遠。
6建國初期幾項重大工程的主持人與設計者
梁先生沒有把精力過多地用在建筑設計領域,但從20年代末設計吉林大學起,也從事了一些工程的設計,后聽朱啟鈴之勸,集中精力從事古建史研究,暫時擱筆。建國后,他以充沛的熱情投入新中國的重大建設,他是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與國徽設計清華小組的領導者,這兩項設計的水平遠在時代的前列,并得以批準實施。他在60年代所設計的鑒真紀念堂,文革后得以建成,如今已被視為文物建筑。
7 新中國建筑學術團體的創建者和組織者之一
對中國建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建筑學會和《建筑學報》,就是梁先生與同道汪季琦先生共同投入極大的精力,于1953年正式促成的。后來,中國建筑學會因與國外學術界的聯系日益密切,于1955年被邀加入國際建筑師協會,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為國際所承認的學術組織,率先在學術上打破了西方的封鎖,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外長都給予關切和嘉許。
此外,梁思成、林徽因還熱心倡導新中國工藝美術的振興。例如,為了挽救瀕于破產的北京“特種手工藝”,他們組織幾位清華教師設計景泰藍造型及裝飾圖案,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952年,北京召開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大會,在當時這是一項影響很大的人民外交活動,在梁、林的精心策劃下,傳統而新穎的大會禮品使人耳目一新,對世界認識新中國文化追求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只是對梁思成先生重大建樹的初步梳理,難以概全,但僅上述所列,就足以說明他全面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建筑事業的發展。一般說來,一個人能有上述一、二項貢獻,就足以稱道難能可貴了,而他能對建筑及文化事業建立如此全方位的卓越貢獻,不能不令人涌起發自內腑的欽敬之情。
特別要指出,在我們紀念梁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時候,必須道及他的夫人林徽因女士,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建筑師,感情充沛,才思敏捷,一直與梁先生并肩奮斗,共同奉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她都是在疾病纏綿中,以極大的熱情與毅力工作的,疾病的折磨影響著她,但她從來沒有停止過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們追思梁先生的同時,也表示對她的紀念。
8 博大的胸懷和不倦的敬業精神
梁先生的一生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貢獻,這與他的家學淵源、以及堅實的國內外基礎教育分不開。為了更好地向他們學習,我們還應從老一代學人身上發掘更深層的蘊藏。
梁先生多方位的泓大成就在于扎實的基本功和宏博的學術視野,這是他們那一代學人的本色,是由全面的基礎教育、學貫中西的涵養所造就的,他們不僅是舊文化的批判繼承者,也是新文化探索的推動者。
梁先生多方位的泓大成就與他嚴謹的態度、“守拙”的精神(他自己謙虛地稱之為“笨功夫”)分不開。只要看到他的文稿,包括大學時代西方建筑史的作業以至野外調查手稿呈現的扎扎實實、一絲不茍的態度,就更能體會到這一點。正是基于這種踐履篤實的精神,才能蔚為大成。不能忽略的是,抗戰期間梁先生身體一直虛弱,多病纏身。1945年晚春,我初次見到他,他當時40多歲,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和藹可親,但弱不禁風,因患有脊椎組織硬化癥,他身背鐵馬甲。在四川時,這個用鋼條敲打的、類似人的肋骨的框子,外面纏以紗布,套在胸間(赴美之后才換以輕型的、緊身的馬甲),更何況重慶天氣炎熱,一般人都受不了,他還要俯案作圖,其難受程度可想而知。他把下巴頂在花瓶口上,笑稱如此線可以劃得更直,實際上是找個支點,借以支持頭部的重量。1944年初春第三屆全國美展在重慶開幕,為了借此機會在“大后方”宣傳中國古代建筑成就,梁先生盡管身體如此孱弱,仍與中國營造學社當時僅有的幾位成員一道奮力趕圖,最終這項專題展覽取得極大的成功,當時我是中大將畢業的學生,參觀后激動的心情至今不忘。梁思成先生自患背疾后,無法進行野外作業,轉到宋《營造法式》等文獻的研究,50年代初林徽因先生曾和我談起當時的情況,隨手取出家中的一本古籍示我,上面圈點的有關中國古建筑的史料,雖片言只語卻無不是勞動的結晶。前人治學艱辛,恐怕非當今的青年學子所能想象的。解放后,這種敬業精神未嘗稍減,每當一項重要的工作完成后,他們總會輪流大病一場,如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某方案已在天安門廣場上建有大比例尺模型(一個有門洞的大臺子上頂著一巨型石碑),眼見即將付諸實施時,他焦急萬分,慷慨上書,寫完后又病倒了。他們的道路步履維艱,但其心情總是樂觀、堅定,例如赴寶坻調查廣濟寺,“在泥濘里開汽車……速度同蝸牛一樣,但當到達目的地看到了《營造法式》所稱的‘徹上露明造’”……當初的失望到此立刻消失,這先抑后揚的高興,趣味尤豐?!薄霸诎l現薊縣獨樂寺等幾個月后,又得見一個遼構(即寶坻廣濟寺三大殿),實是一個奢侈的幸?!?。這種“先抑后揚的高興”、“奢侈的幸?!?,支撐著他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拼命向前”。

梁先生多方位的泓大成就還在于學術上的創新精神,他們治學不是跟著前人亦步亦趨,而有一己的敏思和創意,其學術思想是適應時代,甚至超越時代的。國際上對中國建筑研究,德國、日本學者起步較早,但營造學社所推行的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卻是梁先生開創的。他的貢獻不僅在于實際調查,還有理論的探索。40年代在四川李莊時,梁先生曾把語言學與建筑學結合起來,稱《清工部工程作法》和《營造法式》是中國古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意在總結其內在的規律;1953年在中國建筑學會成立會上,他提出建筑的“可譯性”、“翻譯論”等,將中國建筑構圖元素與西方文藝復興時的建筑詞匯進行對比,探索構圖規律。當時,建筑界未必都能接受,在西方,也直到七、八十年代才把建筑學與符號學、語言學聯系起來。再如,1932年梁、林在“平郊建筑雜錄”一文中提出了“建筑意”(architectursque)的概念,敏銳地注意到中國建筑的“場所意境”,這要比西方的諾伯舒茲(Norberg-Schulz)提出“場所精神”(genius loci)要早幾十年,可惜未有進一步的后續研究。
更重要的是,梁先生多方位的泓大成就應歸結于其強烈的愛祖國、愛人民的激情,治學處世積極面向現實。1947年在新學年開學典禮上,他提倡“住者有其房”、“一人一床”,把建筑的方向和我們人民生活的需求直接聯系在一起。1948年初,在清華同方部講演時,他義正詞嚴地批判國民黨修筑四川廣元公路時破壞一部分唐代石刻的愚蠢行為。1947年,在美國學術界做中國古代建筑講演時,他批判西方盜賣中國古文物的行徑,說:幸虧中國的文物建筑體量太大,難以搬運,否則你們的博物館中就裝滿了中國的佛寺和寶塔了!他錚錚鐵骨,以一種歷史使命感捍衛著民族自尊。
9 梁先生的困惑和我們不能不思考的問題
梁先生熱愛專業,有專業理想和抱負,一直希望能在和平的環境投身祖國建設。解放北平前,解放軍派人向他征求在戰爭條件下解放北平如何保護建筑,他大受感動。新中國的創立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一切志士仁人平生理想的實現也寄托于此,加上當時梁的學術界好友吳晗、周培源、金岳霖等的影響,梁先生把自己的后半生獻給了黨,獻給了新中國,希望在新中國的建設中,能重視建筑藝術,保護民族文化(包括不拆城墻)等等,但這些近乎單純的愿望,換來的卻是“復古主義”的批判。梁先生的困惑在于,他以一種少見的赤誠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新社會,這與熱愛專業、提倡專業、以己專業所長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兩者本來是絕對統一、毫無疑義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卻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盡管他還是以熾熱的心情,不放棄任何可能的機會,發表己見,但與血脈相連的專業仿佛漸漸地疏遠,以至“噤若寒蟬”了。不幸的是,與他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夫人也在彷徨中離他而去。
從1949年起,梁先生潛心地投入建國后的專業工作、參加新中國建設時,不過48歲,這樣一位飽學之士,充滿激情地放手工作的時間還不足5年!在他百年之后,我們整理其著述時,不能不感慨系之。特別要指出的是,從1955年批判“復古主義”開始,文革暴風雨中他更累遭批判,但我們從未聽到過梁先生有半點怨言,他絕對信任黨的領導,絕對愛國,絕對愛自己的專業,總在苦苦思索自己的“錯誤”,現在看來,必須指出,被批判者是沒有什么錯誤的,至多是學術見解上的不一致,這本來就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強求一致。當時的批判及其對建筑學術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對學風的破壞,是永遠值得我們深思的。
應該說明,對于梁思成的批判,政治上的“平反”早已在1972年的追悼會上澄清,學術上的“平反”在他誕辰85周年紀念會上也已得到說明,上世紀末,又以梁思成之名設立建筑最高獎,足見政府對梁先生的重視。今天,我們來紀念梁思成先生百年誕辰,是因為建筑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我們不僅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與文化,還要研究發展我們的傳統,要研究先賢,學習先賢,研究梁先生等人的貢獻。當然,任何一位歷史人物都難免有其缺陷,不能苛求古人,但象梁先生這樣的學者,近代建筑史上是不多的,對于什么是“復古主義”,怎么看待梁先生,這里無須贅言,有《梁思成全集》鴻文九卷在此,請科學地、深入地予以研究,相信今后還必然會有眾多的中外學術著作問世。只有撣掉“大批判”落在建筑學上的灰塵,切切實實地去發掘建筑學寶庫,我們才能真正找到各自的結論和我們應該走的道路。
附: 北京市規劃局前總建筑師劉小石撰寫的文章:城市規劃杰出的先驅——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00周年
梁思成先生多年從事建筑教育、建筑設計和古建筑遺產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多方面的開拓性工作和貢獻,他勇于接受新事物,比較早地就思考建筑理論、設計創作以及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瀕臨結束時,他就注意到當時西方建筑界熱烈討論的戰后城市改造和居住環境問題,在重慶《大公報》發表了“市鎮體系秩序”一文系統地闡述他對城市規劃的認識和主張。1949年北京解放以后他以滿腔熱情投入了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工作,提出了規劃方案和許多建議,為了北京歷史古城的保護和首都的現代化建設,他寫文章、作報告,奔走呼號,竭盡思慮?!读核汲晌募肥占诉@段時間有關城市規劃的論文、建議和信函共8篇。他對城市規劃的貢獻不僅在于提出建設新的行政中心的建議以保護北京這座歷史名城,他的貢獻還在于對北京的現代化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和主張以及規劃理論原則和方法。經過近半個世紀歷史滄桑的演變和正反面經驗的比較,我們不能不愈加真切地認識到他的主張的正確性、預見性和寶貴的價值??梢哉f這是梁先生在對古人和外國人的學術成就和經驗教訓深刻認識基礎上的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學。這是我們今天應該學習繼承并加以發揚的寶貴財產。
1 城市——有機的組織體
梁思成先生在“市鎮的體系秩序”一文中提出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組織體,“一個市鎮是會生長的,它是一個有機的組織體。一個組織是由多數的細胞合成,這些細胞都有共同的特征,有秩序的組合而成物體,若是細胞健全,有秩序的組合起來,則物體健全。若細胞不健全,組合秩序混亂,便是瘡疥濃包?!彼?em>城市里的建筑個體比作有機體的細胞,各個建筑個體自有其特征,自有其個性。特征和個性過于不同的便不能組合為一體,取得妥善的秩序。他認為在城市的形成程序中,必須時刻顧慮到每個建筑個體的特征或個性;顧慮到個體建筑之間的相互關系(correlation),務使城市成為一個有機的秩序組織體。他說:“我們計劃建立市鎮時,務須將每一座房與每一個“鄰居”間建立善美的關系,我們必須建立市鎮體系上的形式秩序(Form order)。在善美有規則的形式秩序之中,自然容易維持善美的“社會秩序”(Social-order)。
他認為近百年來歐美多數大城市之發生病癥,就是因為在社會經濟秩序突起變化時期,他們在城鎮體系發展中的錯誤,我們應知借鑒,力求避免。工業化的迅速發展造成歐美大城市的人口過度集中,造成了驚人的擁擠、環境惡化和交通阻塞等弊病。歐美的城市規劃都采取“疏散”(decentralization)為基本對策。梁思成先生贊成美國沙理寧(Eliel Sarrinan)教授提出的“有機性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的主張。
這里所謂的“有機性疏散”是將一個大城市“分”為若干“小城鎮”或稱之為“區”。在每個區之內集中居民的居住與工作日?;顒?,安排學校、圖書館、商店、飲食店和游戲場等,各種生活服務設備一應俱全,使之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城鎮”。在區與區之間,設立“綠蔭地帶”,作為居民游息的公園,使一個大城市成為多數“小城鎮”(“區”)的集合體,在每個區內將人口密度及建筑面積加以嚴格的限制,不使其成為龐大無限量的整體。這就是梁思成先生對城市,對城市規劃[當時稱為都市計劃或市鎮計劃(city planning)]的基本的認識、理論和模式,后來的對北京城市規劃的建議和方案是其應用和發展,也是其正確性和寶貴的價值的見證,以下就北京的規劃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2 北京的城市性質——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梁思成先生對北京的城市性質提出了北京應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建議和限制城區工業發展的意見。這是一個規劃建設的綱領性問題,在那個“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在那個把消費當作貶義詞,把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片面的理解的年代,這樣的提出問題,是很不容易的。這是基于梁先生對北京作為文化首都的深刻認識和對于歐美大城市工業化造成的人口過分集中,環境惡化,使城市的機體產生突變,發生病變的深刻認識。這是和那種把北京建設成為“強大的工業基地”、“首都必須有強大的工人階級”的指導思想完全不同,其結果也是明顯的不同,那就是與“疏散”(decentralization)的思想相反,集中了過多的工業,過多的重工業,過多的人口,造成環境惡化等后果,實在是重蹈覆轍,未能達到梁先生所說的:“近百年來歐美多數大都市之發生病癥,……我們應知借鑒,力求避免?!钡哪康?。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和演變,我們可以用親身的體驗確認:如果北京按照“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限制工業的指導思想來規劃建設,那該是多好呀!北京現在存在的人口過分集中,工業的污染,環境惡化等種種問題顯然不會如此嚴重了。
3 總體布局——“多中心”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陳占祥先生提出“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建議“展拓舊城與西郊新市區之間地區建立新中心”作為首都行政中心區域,這樣就可以形成兩個市中心:一個舊城的中心,一個政府行政區中心。如果我們研究“各基本工作區(及其住區)與舊城關系”圖,可以看到在政府行政中心區以南,舊城廣安門以西,這個接近政府辦公區和舊城區的優越地段,還布置了一個面積比政府行政中心區還大不少的“商務區”。在圖上還可看到在舊城內還安排了兩個“商店區”,所以這個“商務區”就不是指購物的“商店區”或稱“商業區”,而是從事各種商務活動的集中的地區,這就是今天所謂的“中央商務區”(Central Business Area),這個名詞在后來的“城市規劃中消失了,所以《建議》所規劃的北京,實際上是三個中心,這種“多中心”的規劃思想,顯然是大大減輕了以往單個市中心的過分集中的負擔,這也是一種“疏散”的規劃思想,顯然是比較先進、比較合理的,這個《建議》未被接受,但是,它的優越性現在來看是更為清晰而明確。
首先,北京的舊城,作為中國的故都,第一座歷史名城可以得到妥善的保護。梁思成先生在《建議》中對北京這座歷史名城寶貴的價值作了概括:“北京城之所以以藝術文物而著名,就是因為它原是有計劃的壯美城市,而到現在仍然很完整的保存著?!本┑慕ㄖ误w因它的街道區域的秩序都有極大的藝術價值,非常完美。所以北京舊城區是保留著中國古代規劃,具有都市計劃傳統的完整藝術實物。這個特征在世界上是罕貴無比的?!睔W洲一些中世紀留下的知名的大城市如巴黎、莫斯科、倫敦等在工業化突變的過程中都沒有把城墻城堡完整地保存下來。把城墻和城堡到20世紀還完整的保存下來的中世紀的大城市就只有北京,那真是舉世無雙的國寶了,也是人類共同擁有的珍貴的文化遺產。世界知名的美國城市規劃學者埃德蒙·培根教授(EdmundN.Bacon)在他的著作《城市的設計》一書中說:“北京可能是人類在地球上面建造的最偉大的單個作品。這座中國的城市設計為皇帝的住所,意圖標志出宇宙的中心,這個城市十分的講究我們今天所不關心的禮儀程式和宗教信條,然而,它的設計是這樣的光輝,為我們今天的城市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寶庫?!边@個“多中心”的總體布局為北京舊城這個國之瑰寶的保護和整治提供了最好的必要條件。
其次,這個布局為中央政府各個機關單位的建設提供了適宜的位置和充足的用地,為“成立”一個有現代效率的政治中心創造了條件。這樣中央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可以便利,還可以形成中央行政區宏偉的建筑群,同時也保護了舊城,做到梁先生提出的原則“古今兼顧,新舊兩利”而避免了“兩敗俱傷”?!督ㄗh》對此作了科學的分析和判斷:“這個嶄新的全國政治中心的建筑群,絕不能放棄自己合理的安排秩序,而去夾雜在原有文物的布局或舊市中間,一方面損失舊城體形的和諧,或侵占市內不易得到的文物風景區,或大量的居民住區,或已有相當基礎的商業區,另一方面本身亦受到極不合理的限制,全部凌亂,沒有重心?!痹谂f城中要建中央政府各個部門的行政辦公區實際上也是很困難的,1950年代初就在舊城內建了幾個部的辦公樓后就相繼在沿舊城城外的西側和北側的二里溝、三里河、六鋪坑及和平里等處建了四部一會等許多中央部委的辦公樓。正如梁先生所預期的:“全部凌亂,沒有重心?!币虼艘搽y于形成像樣的建筑群,具有政府機關應有的端莊、嚴肅的環境。由于中央政府的各個部門分散于舊城內外的許多地方,既不便于相互聯系又徒增城市的交通量。1980年代國家經委傳著一個順口溜:“二、三、六、九、中,全城來辦公?!边@是說國家經委機關分散在二里溝、三里河、六鋪坑、九號院和中南海幾個地方辦公,彼此聯系很不方便。這也是中央政府各個部門分散凌亂,也是“全城來辦公!”的一個寫照。由此可見中央行政中心建在舊城里是行不通的,實際上中央各部相繼大都建在舊城以外,只不過是分散的未能形成一個有秩序、有重點的中心。
關于“商務區”,《建議》中并未加以說明,可能這不是當時問題的焦點,但從它的位置和近20km2這樣大的面積來看,無疑也是很重要的,是梁、陳兩位先生認為這是北京的發展所需要的。這樣的集中建設無疑會為商務活動的開展創造便利的條件。也可避免商務辦公樓往市中心擠,或是分散無秩序的到處建設,既不合用又影響市容。這個緊臨中央政府各個部門,靠近舊城的優越位置無疑有利于吸引投資,發展經濟。
這樣我們可以得到三個功能合理、使用便利的市中心,同時也是三個有計劃設計建設的、體面的三個市中心,這是顯然比把這三個中心重疊在一起,擠在一起,要合理得多、優越得多。這樣在空曠的新地址建設,避免了在舊城中必須的拆遷,正像梁先生所說的是“省時、省事、避免勞民傷財?!庇媒裉斓脑拋碚f這就是從規劃階段就考慮了可持續發展。
4 基本工作區——自給自足的小城鎮
《建議》把舊城以外劃分為若干個“基本工作區”:西郊為行政區,即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其西面、北面安排面積充裕的干部住宅區;北郊為“文教學校區”,其東面安排學校住宅區;東郊和東南郊為工業區,在其北面和南面安排工人住宅區。在基本工作區里不但有工作地點,還有住宅及其他服務設施。以行政區為例,“建立接近行政區的一個完整的‘鄰里單位’(或稱為‘社區單位’),建造他們所需要的住宅區,及其附屬的小學校、托兒所、合作社、文娛中心等建筑,……逐漸發展成為將來的大住宅區。這是由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Self-contained community),一個比較健全的有機體,它便利工作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減少工作人員上班交通之辛勞,也減少城市的交通量和相應的污染,這是‘混合的功能分區’”。
1977年的《馬丘比丘憲章》在功能分區概念問題上,糾正了《雅典憲章》為了追求城市空間結構分區清楚而犧牲了城市的有機構成的錯誤,提倡創造綜合的、多功能的環境?!督ㄗh》糾正這個錯誤比《馬丘比丘憲章》要早20多年。
5 中國坊制的街型和建筑群的布署
對于中央政府行政區的道路系統和各個單位為劃分部置,梁先生主張采取中國坊制的街型,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坊都自成一個小整體,建立中線,有它的主要的和輔翼的建筑。關于城市的街道和兩側建筑的部置,梁先生多次講到不應歐洲建筑習慣的市容沿著街道建樓房,“使辦公樓本身面向嘈雜的交通干道,同車聲塵土為伍,不得安靜,是非常妨害工作和健康的?!绷合壬种匾暯ㄖ锖徒ㄖ锏年P系,建筑物與開敞空間的關系,相互之內的聯系和體形的比例關系,注意它們之間的善美的“形式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形成有機的組織體。這就是中國建筑、中國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優秀的傳統。這里講的優秀傳統并不是要找一種“形式”,一種“手法”去抄襲,而是指一種健全的設計思想和原則。他在《建議》中指出:“由都市計劃傳統上看,中國的城市除特殊受地理條件之約束者外,沒有不有中軸線的,建筑物都是有廣庭空間襯托的。歐洲都市計劃者近年來發現了長蛇形臨街建樓的錯,多數房屋多作U字形平面,與街沿有適當的距離,規定了建筑面積和房屋高度與庭院面積的比例,以求取得空氣陽光、花草樹木。這正是我們數千年都市計劃傳統的基本原則,是我們藝術秩序的組織,應該發揚光大的?!边@是梁先生要求我們在學習、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學的教導和希望。
如果我們對清朝的皇家建筑師“樣子雷”留下的圖紙和燙樣加以研究,就不難看到清代的建筑師是如何繼承兩三千年來中國都城規劃建設的優秀傳統并加以發揚光大,取得卓越的成就,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建筑師所具有的重視城市設計,重視建筑群體和其環境的獨特的優秀傳統?!皹幼永住钡膱D樣一般的是一組建筑群的總圖,標示著建筑物和庭院的布置,建筑物的立面畫在建筑物平面的位置上,上面貼著許多小條子標明其尺寸、格式和細部裝修的名稱,這個設計就算完了。對于“樣子雷”來說我們現在的施工圖,結構設計和細部大樣似乎都是不需要的,這些都是程式化的經驗設計,都在施工的匠師的頭腦里。在我還是一個小學生的時候,曾在四川一個邊陲小鎮上看見工匠建起一幢木構建筑,一根根木頭運到場地,木工師傅(稱為掌墨師)用墨斗不斷地在木料上畫上線,小木工就用斧、鋸、刨等工具按照墨線加工成為有各式各樣榫卯的各種構件,以后一件件的安裝起來,最后安放上頂上的大梁,整個木結構一點不差的站穩了,這就成功了,于是鞭炮聲大作以資慶賀。所有的構件的尺寸和形狀都在那掌墨師的頭腦里,使人感到奇妙極了!有這樣的掌墨師主持工程,“樣子雷”的圖樣完全可以就只是總圖的初步設計,這個建筑群的總體設計也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城市設計,過去傳統的建筑師是花了相當大的功夫在建筑群和其庭院、環境的經營布置上,所以建筑物之間的關系,建筑實體和庭院開敞空間的關系是均衡而又主次分明,形成梁先生所說的善美的“形式秩序”和有機的組織體,從而組成了集中國都城規劃建設之大成的宮殿、圓囿、壇廟、陵墓、民居街坊和城墻、城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筑群的壯麗的北京城,這真是富有特色的圖景,城市規劃設計的大手筆。無怪乎北京市規劃設計院前總建筑師、50年代初即參加北京規劃編制工作的老專家在看了80年代中用飛機拍攝的市區現狀記錄電影后感嘆的說,還是老祖宗那幾個平方公里(指故宮、天壇、三海等地區)可以識別!這就是梁先生所說的:“北京的建筑形體因它的街道區域的秩序都有極大的藝術價值,……具有都市計劃傳統的完整藝術品?!边@也是埃德蒙·培根教授所斷言的:“它的設計是這樣的光輝燦爛,為我們今天的城市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寶庫?!?It is so bright in designthat it provides a riCh store house ofideas for the city of today.)對于這樣寶貴的遺產,無疑我們是認真的學習研究和吸取的,但在今天言必稱歐美的風氣之下似乎卻為人們所淡忘了,而對于歷史名城的破壞卻是不斷的繼續進行。這真是“家有千金,視若敝帚?!边@是半殖民地社會給人們留下的潛在的“自以為非”的自卑心理的表現,這是應該注意克服的。
6 城市規劃的最高目標——使民“安居樂業”
梁先生在《市鎮的體系秩序》一文提出城市規劃的最高目標是使民“安居樂業”,他說:“凡是一個機構,必須有組織有秩序方能運用收效。人類群居的地方,所謂市鎮者……也都是一種機構。這機構之最高目的在于使居民得到最高度的舒適,在使居民工作達到最高效率,這就是古諺所謂使民‘安居樂業’四個字。但若機構不健全,則難期達到目的?!币虼?,有計劃的建設這個有秩序、有組織的機構以達到使民“安居樂業”就是城市規劃工作最高的目標,以上例舉的梁先生在城市規劃工作中的理論、主張和建議,無論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還是現代化城市的發展無不以此為最高目標,這個目標看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好像是一個起碼的要求,但是要作到卻很不容易。如果不以此為規劃建設城市的最高目的就難以采用合理的、優良的規劃方案。如果把使民“安居樂業”放在一邊,把建設多少項宏大的建筑工程以創造顯赫的政績為優先的目標,或者把發展經濟作為優先的目標,就可能支持開發商牟取超額利潤而迫使規劃部門放充合理的規劃,用超高的容積率,高強度的使用土地,惡化城市的環境,甚至輕易的動遷居民,吃土地差價,與民爭利,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如果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公司政企不分,公司賺大錢,政府也可分得一份好處,那么政府維護城市的整體的利益和公眾利益的權力和責任就要受到削弱以至喪失,形成經常的對城市起破壞作用的一種機制,這可能是中國某些城市才具有的“特色”。由此可見,明確這個使居民得到最高度的舒適,使居民工作達到最高效率,使民“安居樂業”這個最高目標,乃是城市規劃建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應該列為對市長政績考查的重要內容,成為政治改革的一個課題。
在我們對梁思成先生有關城市規劃的工作作了以上回顧之后,在痛惜由于這些建議未被接受使北京受到的沉重損失的時候,不能不提出為什么他的正確建議未能被接受,反而被認為是復古主義的資產階級建筑思想這個問題。
一種說法是,因為當時是建國這初,經濟上有困難,另建一個行政中心是不現實的,此說缺乏說服力之處在于,另設行政中心區是一個安排和控制新的建設的規劃,并不是一個要實施的建設計劃,有多少經濟力量就建多少,沒有力量可以不建,這是靈活的,因此也是現實的。從實例來說,印度建新德里,巴西建巴西利亞,其經濟條件和建設時間都和北京相差不多,而這兩個國家都建成了新的首都。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1789年成立聯邦政府,1790年國會即決定新建華盛頓特區為首都,并由喬治·華盛頓商請法國工程師,朗方制定規劃建了新的首都。當時的美國,原來是一個給大英帝國提供原料的殖民地,領土為13個州,人口近400萬,是一個90%人口為農民的農業國。由此可見,經濟有困難,并不足以成為當時這個方案不能被采用的理由。
《建議》之不被采用,并非《建議》本身有問題,而在于決策的失誤,在于決策者主觀上的問題,萬里同志在1986年“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一文作了十分深刻、十分重要的分析和總結,他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糾正了過去長時期指導思想上“左”的和主觀主義的錯誤,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上來?!^去決策中那種主觀主義、唯意志論、獨斷專行的作風,讓位給調查研究、民主討論、集體領導的作風,恢復了黨的朝氣勃勃的生機。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的對比,我們黨進一步認識了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廣開言路,堅持“雙”百方針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睂τ跊Q策民主化和科學化的極端重要性,他也作了精辟的總結:“稍有不慎,就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边@個決策的失誤來自決策人主觀,來自不正確的觀念形態,不正確的價值觀集中起來說,就是萬里同志概括的指導思想上“左”的和主觀主義的錯誤,唯意志論和獨斷專行的作風和對知識對人才缺乏應有的尊重。
1957年全黨開展整風運行,這年5月毛澤東主席問我國著名政治學家,張奚若先生對工作有何意見。張先生在“幫黨整風”的會上把他平時的觀感歸納為十六個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視既往,迷信將來”的批評提出來①,這正是對于指導思想上“左”的和主觀主義錯誤的深刻的批評,但是未能得到采納。后來反右時領導出來講話保護張先生,說他是好人犯錯誤。經過以后的重大失誤,我們才認識到這個批評是多么的正確,多么的重要,沒有深刻的洞查力和高瞻遠矚的眼光是不可能提如此中肯意見的,如果得到采納就可能沒有第二年的大躍進的失敗和相繼而來的重大失誤和災難的發生了。
“鄙視既往”是對過去留下的遺產過分的否定,現在看這是個涉及許多領域普遍的問題,這就是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迷信將來”看來也就是迷信自己,自以為是,這也可以視為主觀主義的表現。對于北京舊城來說就是過分地強調舊城的落后面,過分地強調舊城的改造,而忽視了舊城的保護。就題目來說,舊城改造被作為一大章,而舊城保護僅是其中的一小節,正確的作法應該把舊城保護列為一大章,而且舊城改造是其中的一小節,嚴格的說,應稱為舊城的整治比較妥當(rehabilitation——即康復的意思,就是要把病治好,而不是改造得面目全非了)。對于北京的皇家宮殿、園林和壇廟等無論是專家、領導還是普通人都認為是寶貴的文物應予保護,因此也保護得很好。但對于城墻卻只有一部分有識之士才認識這也是寶貴的文物,這里存在著價值觀念的差異,梁先生力主保護城墻、城樓以及三座門、西單的無代雙塔等重要的歷史文物,而決策的領導人卻認為這些都是妨礙城市的發展,妨礙城市交通的障礙,必須拆除??墒橇核汲上壬坏宦爮念I導的指示仍堅持自己的意見,而且還到處寫文章,作報告,據理力爭,因此就被認為是妨礙城市的發展,妨礙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的資產階級學術思想——復古主義。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個標簽也使這個作法順理成章了。
北京舊城共有城門14座,共有城樓和箭樓28座,加上內城四角的角樓和外城的東西便門的門樓共計34座,還有部分甕城也是完好的,除了前門的正陽門城樓、箭樓和城東角的角樓按領導的意見在規劃中保留下來,讓后代知道北京的城樓是什么樣子以外,其余均在拆除之列。保護區和少量名人故居外,都不在保護之列。富有特色的四合院民居的遭遇也是類似的,除鑼鼓巷和西四北兩個保護區和少量名人故居外,都不在保護之列,而道路、胡同在規劃中都要拓寬,控高已定為四、五、六層為主,這就注定全都要拆了,這樣開發商的項目,一經批準,就可變成政府行為,強制拆遷,還理直氣壯的說是實施總體規劃。從60年代中建地鐵開始大規模的拆除城墻,到1978年底還剩下前門城樓、箭樓、角樓和德勝門箭樓等4座。正當要拆德勝門箭樓以便修建北二環立交橋的時候,拔亂反正,改變中國歷史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著名建筑學家鄭孝燮先生給陳云同志寫信要求予以制止②。十分慶幸的是這個建議立刻得到采納,谷牧同志查看了現場,命令修改立交橋方案,保存箭樓,因此今天德勝門箭樓得以“劫后余生”保存下來,這正是拔亂反正,在指導思想上克服了過“左”和主觀主義錯誤,廣開言路,尊重知識和人才,實行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一個豐碑,這更付予這座箭樓值得紀念的歷史意義?,F在又計劃修整東南角樓以西殘存的一段城墻,并折除墻外多年的違章建筑,以開辟綠地,同時還進行了舊城25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詳細規劃的制定,如能實施這實是令人告慰的,古城保護由亂到治的重大成果。
但是舊城面臨的威脅和挑戰仍是十分嚴峻的,危房改建早幾年前已變為拆除四合院以謀取經濟效益的事業,北京的開發公司上千,房地產開發猶如大躍進大搞群眾運動,居民被搬遷得愈來愈遠,工作生活都發生困難,房租也大幅度增加,多年來已是居民集體上訪事件的主要來源,損害了社會的安定團結。舊城內號稱“歐陸風”的龐大高層公寓小區陸續建成,巨型的西方現代主義大園殼的國家劇院又要在天安門側修建。舊城里在文物保護區和歷史文化街區以外還有哪些要保護的?其他的地區應該建成什么樣子?如何可以與舊城文脈相銜接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實現使民“安居樂業”這個城市建設、城市規劃的最高目標,都是亟待研究的問題。事實告訴我們,萬里同志提出的“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改革重要課題”的目標還遠未實現。
既然決策要民主化、科學化,我們就有責任提出意見,有責任積極的參與,在這方面梁思成先生堪稱模范。他的建議雖未能被接受,但他是盡職盡責,忠于職守,為我國,為北京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而應載諸史冊的。他的深思熟慮,高瞻遠矚的建議和主張,隨歲月的流失而愈見真切,而愈使人懷念。我們要學習他在城市規劃領域所進行的開拓性工作,學習他勇于堅持真見,不曲不撓的精神,為我國的城市規劃工作,為使民“安居樂業”的崇高目標努力奮斗。
主要論著
1、梁思成.《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營造學社匯刊三卷一期,1932.3.
2、梁思成.《薊縣獨樂寺山門考》.營造學社匯刊三卷二期,1932.6.
3、梁思成.《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士殿》.營造學社匯刊三卷二期,1932.6.
4、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3.4.
5、梁思成.《云崗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3.12.
6、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與劉敦楨合寫).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3.12.
7、梁思成.《趙縣大石橋》.營造學社匯刊五卷一期,1934.3.
8、梁思成.《修理故宮景山萬壽亭計劃》(與劉敦楨合寫).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4.
9、梁思成.《漢代建筑式樣與裝飾》(與劉敦楨、鮑鼎合寫).營造學社四卷,1934.
10、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單行本).1934.
11、梁思成.《杭州六和塔復原狀計劃》.營造學社匯刊五卷三期,1935.3.
12、梁思成.《治故宮文淵閣實測圖說》(與劉敦楨合寫).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5.
13、梁思成.《故宮文淵閣樓面修理計劃》(與蔡方蔭、劉敦楨合寫).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5.
14、梁思成.《曲阜孔廟之建筑及修茸計劃》.營造學社匯刊六卷一期,1935.9.
15、梁思成.《建筑設計參考圖敘述》.營造學社匯刊六卷二期,1935.12.
16、梁思成.《建筑設參考圖集簡說及(一)臺基,(一)臺欄桿.(三)店面.(四)斗棋(漢一宋).(五)斗拱(元明清)》.營造學社特刊.1935.12.
17、梁思成.《中國建筑史》(單行本).1945.
18、梁思成.《中國建筑和藝術》(英文稿).為美國百科全書作.1946.
19、梁思成.《城市計劃大綱序》(單行本).1951.
20、梁思成.《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文物二卷五期,1952.21
21、梁思成.《中國建筑與中國建筑師》.文物,1953.(10).
22、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建筑學報,1954.(1).
23、梁思成.《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林徽因、莫宗匯合寫).建筑學報.1954.(2).
24、梁思成.《東亞城市建設與改造》.在國際建筑協會會議上的報告,1958.
25、梁思成.《建筑創造的幾個重要問題》.建筑學報,1961.(7).
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網盤下載《梁思成全集》(共9卷,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