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sh9z6"><strong id="sh9z6"><listing id="sh9z6"></listing></strong></acronym>
      <big id="sh9z6"><strike id="sh9z6"><ol id="sh9z6"></ol></strike></big>
      <pre id="sh9z6"></pre>
    2. 城市設計的理論思潮

      admin12年前規劃概念1649



      城市設計的理論思潮


      我國城市設計理論淵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禮·考工記》。該書“匠人營國”一節實際上是西周奴隸制王國國都的城市設計模式。上述理論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都城建設影響很大。它體現了封建統治者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主題思想。這一整套理論體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禮制、等級等嚴格的制度,實際上對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具體的安排。明北京城就是按此建設的一個最好的實例。
      ????? 西方城市設計理論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建筑師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他的城市設計思想反映了古希臘奴隸制基礎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義。他所規劃的米利都城(Mil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網,城市的中心廣場(Agora)是市民活動的中心,在空間設計上追求幾何形體的和諧、秩序、不對稱的均衡。這和中國封建都城的軸線對稱是完全不同的手法。人稱這種處理手法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Hi ppodamusPattern)。
      ????? 如果說古代城市性質、功能比較簡單的話,那末近代,特別是現代城市的性質和功能就變得十分復雜。為解決眾多的矛盾,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現代城市設計理論應運而生。
      例如:
      1.從花園城市到新城設計理論
      1898年英國人霍華德(Ebenizer Howard)提出的“花園城市”理論,第一次把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設想加以具體化,在新城城市設計上開了先聲。雖然霍華德也建了兩個小城市作為試點,但真正開始新城運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按大倫敦規劃在倫敦周圍建起了8座新城。哈羅城是它的代表。這是英國第一代新城。經過第二代倫康新城(Run Corn)、霍克新城(Hook,未建),到現在已建起以密爾頓·凱恩斯(MiltonKeyens)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除英國以外,法國、瑞典、芬蘭等其他歐洲國家也建起不少新城。日本、美國也掀起了新城建設熱潮,蘇聯、東歐各國,直至中國也在效仿??梢哉f新城運動幾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大城市。建設新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特大城市人口過于集中、環境惡劣的矛盾,并通過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創造田園式的理想城市模式。盡管最初設想的疏散特大城市人口的目的未能完全實現,但卻為特大城市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由于新城規劃思想的發展,也使城市設計的理論得到了發展。英國建筑師和城市設計師吉伯特(F.Gibberd)是哈羅新城的設計者, 他所著的《市鎮設計》(Town Design)一書是一本比較有影響的論著。該書總結了英國新城建設經驗,并把它上升到理論。全書共16章。1~4章是理論基礎,強調城市設計是三度空間的環境設計,既要考慮功能,又要考慮藝術。這四章包括了城市素材,城市設計遺產,城市美學和原則以及城市形式和視覺要素等。這些都是講述城市空間藝術,并以功能和藝術相結合的原則,論述了城市總體和各個部分的空間設計原則和方法。在藝術觀方面他繼承了西特(C.Sitte)、沙里寧(E.Saarinen)和萊特(F.L.Wright)的藝術觀,講究人的尺度,強調有機和諧,特別是人工和自然要有機結合。由于作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書中理論密切結合實際,對我們有很大參考價值。但是吉伯特的理論也有局限性。一是囿于英國新城理想模式和審美觀,對現代化大城市高度復雜的功能、技術、藝術條件下的城市設計問題注意不夠;二是過份強調現實,對未來新的設想、趨勢不夠重視,甚至排斥。

      2.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的城市設計理論
      現代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對建筑、藝術、城市規劃與設計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他 1922年撰寫的《明日的城市》一書中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觀點。面對大城市高度發展的現實,他主張依靠現代技術力量,從規劃著眼,技術著手,來充分利用和改善城市有限空間。他建議減少市中心建筑密度,增加綠地,增加人口密度,其具體辦法是高層化。1925年他提出了改建巴黎的方案。這個方案就是以摩天大樓、快速道路、立體交叉和大片綠地來徹底改造舊的巴黎市區。他的建筑藝術觀,也是一反中世紀古典藝術傳統,以幾何形體作為形式美的標準,將它作為新時代建筑的音符。他的這套理論,對巴黎這座歷史名城來講,當然是不可能被接受,也無法實現的,但對西方大城市戰后的復興卻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它適應了特大城市技術、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他的理論的不足之處在于太忽視現實,忽視傳統,因此70年代以后,他的 這套主張受到抵制。
      柯布西耶對城市規劃和建筑界的重大貢獻還在于倡導成立國際現代建筑協會。這個協會成立于1928年,1956年解散。在這個組織活動的28年中共召開了10次年會,這些會議對國際城市規劃與設計、對現代建筑均起了很大作用。其中最有影響的是1933年在希臘雅典召開的第四次年會。在這次會議以后發表的“城市計劃大綱”(又稱“雅典憲章”)為現代城市規劃奠定了理論基礎。雅典憲章強調城市功能分區,強調自然環境(陽光、空氣、綠化)對人的重要性。它對以后城市規劃中的用地分區管理(Zonning)、綠環( Green belt)、鄰里單位(Neighborhood Unit)、人車分離、建筑高層化、房屋間距等概念的形成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這些理論指導下的新城設計,有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Brasilia)和印度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Changdigh)。這兩座新城在城市設計上都力圖表現出新的主題思想,即功能和藝術上都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精神。在這方面這兩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實踐也確實取得了不少突破和成績。但他們也存在著共同的缺點,這就是缺乏傳統,很少考慮現狀,一切都是人為,因而使人們感到陌生、呆板、缺少魅 力,缺少人情味。
      由于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觀念形態的改變,國際現代建筑協會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理論已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1956年召開的第十次年會確定議題為“組群的流動性(Cluster mobili-ty)——建筑和城市規劃的變化和成長”。會議認為:城市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生長的極為復雜的有機體,而過去的這套理論過于機械。另外國際現代建筑協會組織也過于臃腫,這些都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這次會議以后,CIAM就解散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批第十次年會的籌備人——青年建筑師和城市規劃設計師。他們成立了另一個組織——Team X小組。這個組織在60年代熱鬧了一陣,但是由于群龍無首,百家爭鳴,形成了不少流派。如著名的皮特·斯密森(Peter Smithson)夫婦規劃設計的法國圖盧茲(Toulouse)、勒瑪利(Le Merrie)兩城市,把城市功能分成“干”和“巢”兩部分?!案伞笔堑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它將城市連成系統;而“巢”是附在這些“干”上的蜂巢式公寓型居住空間。這種城市體現了“組群流動、生長變化”的規劃設計思想。受這種思想影響的還有日本名古屋市高藏寺新城的規劃。
      由于Team X思潮的影響,在日本也出現了新的學派,這一學派借用生物學名詞稱為“新陳代謝”學派。他們認為從宇宙到生命,都有新陳代謝過程,人們的任務是促進這種新陳代謝的實現。他們發表了“新陳代謝(Metabolism)1960宣言”。這一學派成員很多,如楨文彥、菊竹清訓、黑川紀章、大高正人等。他們各自的創作理論雖然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把現代文明和作為這種文明集約化場所的城市,看成是新陳代謝的哲學范疇。他們結合21世紀東京的城市規劃,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設計方案,其中日本著名建筑師和城市設計師丹下健三提出的城市軸理論最具有代表性。它的基本構思有以下3點:
      (1)變封閉型單中心城市結構為開放型多中心城市結構;
      (2)變向心式同心圓城市發展模式為環形交通軸城市發展模式;
      (3)城市擺脫舊區向東京灣海上發展。
      新陳代謝學派的城市設計構想中暢想成份多,對未來城市和建筑的發展有很多啟發,其
      中某些局部還得到了實現。他們追求的是功能、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結合;自然和人工環 境之間的和諧;歷史與現代之間的對話。

      3.從卡米羅·西特到伊里爾·沙里寧
      卡米羅·西特(Camillo Sitte)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著名的建筑師和城市設計師。他在1889年出版的《城市建設藝術》(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書中批評了當時在城市設計中盛行的形式主義刻板模式,認真總結了中世紀城市空間藝術的有機和諧特點,努力探索城鎮建設的內在規律。他非常強調城市空間要和自然環境相協調。在城市 空間藝術創造中他又強調以下3個方面:
      (1)自由靈活的設計;
      (2)建筑之間的相互協調;
      (3)廣場和街道應組成有機的圍護空間。
      他的這些理論都是從大量分析中世紀歐洲城鎮的實例中總結出來的,對后代影響很大, 形成了“城市的藝術”(Civic Art)這一專門領域。伊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著名美籍芬蘭建筑師(1875~1950年),曾規劃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并設計了該市的主要火車站,1923年赴美,創辦了匡溪藝術學院(Crane brook Academy ofArt)。他撰寫的兩本書,一本是《論城市——它的發展、衰敗和未來》(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另一本是《形式探索:藝術的基本途徑》(Search for Form:An Foundamental Ap-proach to Art)。這兩本書是他的“體形環境”設計觀的代表作。在《論城市》一書中,他著重論述了城市的有機分散、城市設計和體形環境三方面理論。他的城市建設原則可以歸納為以下3點:
      (1)表現的原則。即城市設計要反映城市的本質和內涵;
      (2)相互協調的原則。即城市和自然之間、城市各部分之間、城市建筑群之間要相互協 調;
      (3)有機秩序的原則。這是“宇宙結構的真正原則”,生物是這樣,城市也是這樣。
      伊里爾·沙里寧很推崇C.Sitte的觀點,強調城市應該是有機的,如同自然生長出來的。城市規劃與設計要適應這一規律。他十分重視“體形環境”,認為大到城市,小到工藝品,都是體形環境的一部分,都要講求體形秩序(form order)。他創辦的匡溪藝術學院就是一個體形環境設計學院,融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繪畫、雕刻、園林,工藝設計于一體。沙里寧的思想對后代、對世界各國都有影響。我國梁思成先生就提出體形環境問題,并將“建筑系”一度改名為“營建系”。梁先生的繼承者吳良鏞先生40年代末赴匡溪藝術學院學習,是沙里寧的最后弟子之一,他也繼承了沙里寧的思想體系。今天美國不少大學的建筑系改名為環境設計系,日本筑波大學設計系也仿匡溪模式辦學,說明沙里寧的影響是極深遠的。到80年代沙里寧的理論又由他的大弟子、匡溪藝術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美國費城前總建筑師和賓州大學建筑系前主任培根教授(Edmund Bacon)所繼承并加以發展。他所著的《城市設計》(Design of Cities)一書是當今有關城市設計的一部有影響的書籍。該書共24章,前四章主要是理論基礎,著重論述了城市空間如何由被人們發現到自覺地去駕馭。它總結了古往今來城市設計發展的軌跡,又從橫向分析了當今世界主要名城,以他從事工作多年的費城為藍本進行剖析,將當代城市功能技術的發展與現代藝術融合在城市設計工作之中,并探索了設計理論和方法。他的基本思想是繼承了沙里寧的理論。培根和勒·柯布埃功能學派的區別是全面考慮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冻鞘性O計》一書已在不少國家刊印,對城市規劃界具有一定的影響。

      4.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當代著名城市設計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凱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 84年)另辟蹊徑,把環境心理學引入城市分析和城市設計。他的著名論著《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City)是一本頗有影響的書。凱文·林奇第一次把環境心理學引進城市設計,并通過多年細心觀察和群眾調查,對美國波士頓、洛杉磯和澤西城3座城市作了分析,將城市景觀歸納為道路(path)、邊緣(edge)、地域(district)、節點( node)和標志(landmark)五大組成因素。他認為市民就是通過這五大景觀因素去辨認城市的風貌特征,因此,城市設計不應再是建筑師或城市規劃設計師的主觀創作,而應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組織發揮,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identity)。在分析這五大因素時,他又引入空間(space)、結構(structure)、連續性(continuity)、可見性(visibility)、滲透性(penetration)、主導性(dominance)等設計特性與之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一套嶄新的設計理論和方法。凱文·林奇的理論對世界各國的城市設計產生很大影響,他的著作被譯成各種文字。在此以后他還撰寫過不少著作,如《地段規劃》(Site Planning)、《好的城市形態》(The Good City Form)等。此外他還有大量城市設計實踐。
      除以上4個主要流派外,對城市設計的論述還很多。如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紀章、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論)等。蘇聯、東歐也有許多論述,不能一一論述。我國古代城市設計,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有很高的造詣,但近現代這方面的成就不很突出,建國后特別是在80年代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城市設計實踐有了很大進展,但在理論上還缺乏總結與提高。如何總結并創造出一套適應并指導我國城市設計實踐的理論還有待于今后努力,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一個百家爭鳴的過程。

      相關文章

      古希臘的城市規劃

      公元前2000 年前,愛琴海諸島及其沿岸大陸的城市中,曾經有過相當發達的經濟和文化。歷史上常把這時期看作為一個獨立的階段,其實它也是希臘前期的文化。 相傳這個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叫特洛伊城。它位于達達尼...

      掌握凈空與限界

      人和車輛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斷面,稱為凈空。為了保證交通的暢通,避免發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構筑物為車輛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間,稱為限界。   1.行人   凈...

      綠化率和綠地率的區別

      綠化率:是指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綠地面積與規劃建設用地面積之比。 如小區的屋頂的綠化也算,就是豎著的墻面的綠化也算,總之只要是小區的有綠的也都算; 綠地覆蓋率:綠地率是規劃指標,描述的是居住區用地范...

      了解新城市主義、TOD、TND、SOD、AOD 等新專名詞

      新都市主義”(New?Urbanism): ?? ?“新城市主義”是作為一種以再造城市社區活力的設計理論和社會思潮,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美國興起的。它是對被忽視了近半個世紀的美國社區傳統的復興,...

      南京大學城市規劃原理真題部分名詞解釋

      南京大學城市規劃原理真題部分名詞解釋 1 城市規劃區 城市市區、近郊區以及城市行政區域內其他因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 城市建成區 城市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

      什么叫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

      其實規劃管理中很少提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這4個概念,主要還是多見于招商引資活動中,各種合作協議中吧,如果你想到開發區規劃建設局工作,估計必須了解哦,大家看一下: 三通一平指通...

      欧美国产亚洲另类一区_日本xx13一18处交高清_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图片_欧美XXXX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