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規劃設計師的你必須了解的10大城市規劃…

(1)城市規劃理論
????《雅典憲章》(1933)指出,城市規劃的目的是解決居住、工作、休閑及交通四大活動問題。原則有:① 城市建筑景觀美化的原則;② 城市生態環境原則;③ 城市功能布局與城市結構相協調的原則;④ 城市交通現代化的原則;⑤ 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則。還有如:城市要與所處的自然背景或周圍環境相融為一體的原則,建筑藝術、園林藝術與文化歷史相協調的原則,要與國土規劃、區域規劃相協調的原則等。
????重慶魯能·星城的規劃設計說明,就是以《雅典憲章》為線索進行論述:
????·住宅區應該計劃成安全舒適方便寧靜的鄰里單位?!?933年《雅典憲章》
????·城市依賴地理的,經濟等區域單位而發展?!?933年《雅典憲章》
????·工作地點與居住地點之間的距離,應該在最少時間內可以到達?!?933年《雅典憲章》
????·公園適當的地點應留作公共設施之用,設立音樂臺、小圖書館、小博物館及公共會堂等,以提倡正當的集體文娛活動。 ——1933年《雅典憲章》
(2)城市建筑理論
????城市是以建筑為主題的,而建筑之道以人為本,建筑之美宜人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應以人的舒適、安全、愉悅為出發點。在有限的物質空間里,營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間(張開濟,2000)。
(3)人居環境科學理論
????吳良鏞(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綱領(生態、經濟、技術、社會、人文藝術),五大系統(自然、人、社會、居住、支撐網絡),五大層次(全球、區域、城市、社區、建筑)和一個原則(“ 以人為中心的生態環境”)。俞孔堅(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則——天、地、人和諧的原則,即城市建筑要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要宜人為本。
(4)人類生態系統理論
????城市是城市范圍的,甚至是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復合體,是人類對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態系統。人類是該系統的主體,城市是人工環境(各類建筑物)和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是生產(主要指商品生產和精神文明生產)和消費(原料、食物等),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是守恒的,但它們的價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與信息有關,這一過程還是非線性的。
(5)城市生態理論或生態城市理論
????在殖民時期,歐洲移民興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廣場為中心,采用棋盤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拉丁美洲各國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羅、里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圣地亞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發展為幾百萬人口的大都市,高樓大廈次第出現。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擴大,出現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環境質量下降等情況。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一些國家的城市規劃有所發展。巴西為發展內地經濟,在中部荒原建設一座容納50萬人口的新都巴西利亞,經過多年經營,已初具規模(見巴西利亞規劃)。整個拉丁美洲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有增無已。為了合理地規劃新城市和改建舊城市,1977年世界各地的規劃師和建筑師在秘魯馬丘比丘城,通過了城市規劃理論的重要文獻《馬丘比丘憲章》。
????“馬丘比丘憲章”(1977)提出了“人-建筑-自然”的生態城市的設想,并進一步提出了森林城市的設想,即綠化和美化的設想。城市綠化率要在40%以上,人均綠地面積要在30m2以上,其中喬木占70%,花草地占3O%,防治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固體污染,主要垃圾處理措施齊全,有效“工業生態園”普及,有害物品減少到最低水平。
(6)城市功能理論(聚集與擴散理論)
????城市是地區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聚集與擴散中心,尤其是信息流的聚集產生和輻射中心。信息流的快速流動,帶動了物質流、資金流和人才流的快速流動,使財富更加集中,還能推動地區的發展,這就是城市和聚集的擴散效應。
????上海同濟大學碩士朱京華就撰寫論文《城市擴散的理論與實踐——上海的城市擴散》研究上海的城市擴散。他以上海市近年來的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交通發展作為研究對象,應用人口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分析研究上海的城市擴散。首先總結城市擴散的理論、方法、動力機制及其影響;然后運用城市擴散度量方法和上海近年人口分布數據,分析上海城市擴散的時間特征及發展階段;運用SPSS統計軟件分析城市化水平與耕地面積的關系,結合土地利用變化速度和土地利用綜合指數分析典型區的土地利用變化,研究城市擴散在不同空間位置的影響特征;最后分析上海的公交布局特點,通過等值線及趨勢面分析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對上海城市擴散的影響。人口空間分布的時空變化、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化、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的發展等多個層面表征了上海城市擴散的過程和機制。隨著時間推移,整個擴散過程在空間上表現為城市的各種要素逐步向郊區擴散。隨著新交通網絡的構建和長三角地區的整體開發,上海城市擴散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7)城市主義理論
????該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谑薪疾粩鄶U大、市區日趨瓦解的狀況,主張營造新的城鎮生活氣氛,建立完整緊湊社區的發展新模式,力圖構筑更合理的城市空間,營造人性和自然回歸的生活空間。
?
????天鵝湖的開發建設,從一開始就指向了當今中國社會對人居的理想。一個柔性的社區。作為百萬平米的大盤,天鵝湖具備了當今中國城市社區幾乎所有重要的產品訴求,區位、教育、軌道交通、環境、配套、建筑、房型、節能、水、智能化……但是,這些僅僅是好房子的基礎,僅僅是好房子的門檻,我們希望,天鵝湖不僅能夠成為居住者溫暖舒適的住所,更能夠成為人們棲居心靈的精神家園。
????作為一個社區,作為一個寄托新世紀中國人居理想的柔性社區,我們不僅關注所有社區的細節,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天鵝湖的氣質,是天鵝湖作為城市的社區,作為人們的居所,所能給城市和人們帶來的變化,所能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的更加美好和理想的空間。
(8)城市信息化理論
????城市是信息的聚集與擴散中心,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基地。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數字化分異和信息鴻溝,并形成了邊緣化現象。凡是位于信息節點交通樞紐的城市,或信息技術發展較快的城市將得到飛速發展,相反,則日趨衰落,出現新的分化。
(9) Garden city理論
????首先是由英國城市學家EbenezerHoward在他的名著《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1898)中提出來的,后來它被譯成各種文字在全球范圍內流傳。在這本書的影響下,在英國還建立了“Garden City Association”,同時建立了Letchworth和Welwyn兩個Garden City。接著,奧地利、澳大利亞、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俄羅斯、波蘭、西班牙和美國也都出現了Garden City。其主要理論為城鄉一體化的思想。該理論指出,Garden City是指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業而設計的城鎮,要涉足各種社會生活。他認為城市有優點和缺點,鄉村也有優點和缺點,而只有城市與鄉村的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兩者的優點和克服兩者的缺點。
????在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條通向正真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書喚起了人們對人類居住環境的意識。1902年,該書改名《明日田園城市》再次出版。在該書中他描繪了一個既沒有貧民窟又同時具備市鎮和鄉村優點的城鎮(比如:就業機會,娛樂設施,高收入,優美的風景,新鮮的空氣,低廉的房租等等)。他用了一個“三磁體圖”來表述其觀點,提出了“人類該去往何處?”的問題。
(10)城市結構理論
????城市的概念包括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自然生態環境,簡稱為自然層次,包括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地理、氣象、水文、動植物、自然資源與環境,尤其是自然災害等因素,構成了城市的自然基礎。
????第二層次:人工建筑環境,簡稱建筑層次,包括城市的建筑、交通、能源、通信供水及生態環境保護設施等因素,構成了城市的物質基礎。
????第三層次:社會經濟環境,簡稱人文層次,包括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民族、歷史、人口、觀念與道德等因素,構成了城市的主體。
????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了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城市系統,它和吳良鏞教授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是相一致的。第一層次相當于自然環境系統,第二層次相當于居住系統和支持系統,第三層次相當于人類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
????城市的基礎設施應以城市的三個層次結構為依據,但是也應按城市基礎設施的邏輯重新組合。
????以上理論都是從不同專業角度提出來的,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現代的城市理論,要取上述各理論之所長、之核心內容,在“宜人為本”的框架下進行綜合,形成新的城市理論,其主要內容是:城市是人們舒適、方便、高效和安全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聚集場所,是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和現代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高度的綜合和人口集中的地點;它是與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區和民族、歷史、文化相協調的,與區域規劃相一致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聚集中心,同時也是輻射源?,F代城市應該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尤其是信息化的城市、生態城市、花園城市、森林城市和“山水城市“(錢學森,⒛ 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