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廊道效應
大家來看看城市廊道效應:
城市廊道(urban corridor)作為溝通城市內部以及城市與郊區不同景觀單元之間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主要途徑,愈來愈受到重視。杜奈(1995)根據廊道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以巴黎和倫敦為例,對城市廊道進行分類,并論述了不同廊道的生態功能和格局。在對城市廊道的評價上,尤其是以植物為材料的綠色廊道(Green way)效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許多學者針對大城市的發展特點,提出城市交錯帶概念、擴散與反波效應以及廊道效應。杰夫(1995)等人以美國俄亥俄州為例,研究城市不同類型廊道的效應,證明自然廊道決定著城市景觀結構和人口的空間分布模式。尤為可喜的是,自然廊道在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肯定,并就城市廊道的生態評價方法做了積極的探索。與此同時,許多景觀生態規劃師開始探索城市自然廊道的結構設計原理與方法,并在理論和方法上多有建樹。2 2 3 園林綠地結構與格局對城市氣候的影響
從園林綠地格局入手,研究城市綠地對周圍氣候的生態響應,是景觀生態學加盟城市綠地生態效應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一些學者利用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和尺度相結合的原理與方法,分析城市綠地景觀的時空格局,把城市綠生態學研究由定性化向定量化大大推進了一步。如綠地景觀的時空格局對物種、種群分布以及物質和營養的水平流動過程的影響,都有一些定量化的研究成果問世。同時,這些方法也部分應用于城市園林景觀格局生態效應的分析上。如城市綠地廣場和天空可視因子(Skv View—Factor},對城市溫度格局(如熱島效應)的影響,都不斷有成果報道。值得稱贊的是戈登(2000)所做的極富意義的工作,該研究通過對美國哥倫里郊區10個居民院落(其中5個位于綠化密集區,其余5個位于住宅密集區)溫度等氣候因子,進行的為期一周的定點觀測,證明了城市綠地斑塊對城市氣候的改善確有明顯的作用。2 3 我國城市綠地生態效應研究動態
園林學是我國的一個傳統優勢學科,但長期以來,我國園林學界多傾向于對園林美學的研究和實踐,而很少把精力放在園林的生態效應等理論問題上。尤其在自覺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綠地的結構、格局和生態功能等方面,更顯得薄弱。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學者紛紛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首先在城市不同類型綠化植物和綠地的生態效應上,做了大量的試驗,印證了城市綠地對城市的溫度、濕度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陳自新等人,對北京市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面對我國城市空氣污染的嚴峻現實,許多學者著重在綠化植物和不同類型綠地的殺菌效應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篩選出了一批抗污染鄉土綠化植物?! ?/span>
針對我國城市潛在綠地面積普遍不足的現狀,許多學者就發展城郊環城綠地,以及將城郊綠地效應通過一定的途徑引入市中心等有關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此同時,配合國家城市建設標準的實施,不少學者開展了城市綠地評價體系的研究。其中綠化三維量和以此為基礎的城市生存環境綠色量值群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不少學者和城市決策者的關注。生長綠當量(Green Equivalent)概念的提出為確定不同城市的綠地定額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方法:城市綠地景觀的水平格局與生物多樣性的相關性研究亦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