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就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

6大基本原則
避免盲目建設 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征求意見稿,確定了6大基本原則。
1.轉變方式。通過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綜合措施,實現由傳統“快排”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方式轉向由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與景觀生態建設相結合的可持續排水系統建設方式的轉變。
2.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各地自然條件、水資源狀況、設施現狀能力、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等因素,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具體指標,做到因地制宜、因水制宜、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建設。
3.規劃引領。城市總體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及詳細規劃中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突出城市規劃的引導調控作用,切實提高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和防災減災能力。
4.生態優先。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凈化和利用,促進城市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5.分類實施。充分發揮建筑小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河湖水系等建設項目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新城建設嚴格遵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結合舊城改造、棚戶區(危舊房)改造、黑臭水體整治、雨污分流改造及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等任務充分聯動,有序推進既有建成區海綿城市改造。
6.社會參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完善政策支持措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海綿城市建設。
建設目標
年底前 長春城市內澇積水點基本得到解決
2016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編制完成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制定與當地財政相適應的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和年度建設計劃。全省海綿城市試點建 設全面開展,白城市完成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年度建設任務,長春、吉林、松原、通化、延吉等城市先行先試建設取得成效,城市內澇積水點基本得到解決,建設區域 實現徑流控制率達70%以上。到2020年,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技術及規范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 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重點任務
自行車道、人行道 優先采用滲透性鋪裝材料
征求意見稿,提出6項重點任務。
合理確定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結合城市開發區域或項目特點,合理確定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實施策略、原則、重點實施區域、主要方式和規模。通過運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 設,強化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從而實現緩解城市內澇、從源頭削減徑流污染、提高雨水資源利用、改善城市景觀環境等多重目標,為城市構建可持 續、健康的水循環系統。
禁止填湖造地
推進城市江河湖泊生態化治理,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護岸護坡采用生態措施,修復河灘及濱水帶生態功 能,合理設置人工濕地、生態浮島等生態修復措施,有條件的城市要恢復已填埋的河道,強化水系溝通,對城市水系進行水質凈化、流速緩滯,充分考慮河湖水體的 水量和水位需求,保證城市防洪排澇需要的過水流量和調蓄庫容。
城市公園綠地應增強雨水滲透吸納能力
優化城市公園、綠地與廣場建設,增強雨水滲透吸納能力。實施公園景區、街頭綠地、游園和道路等改造提升工程,增加適合北方城市的喬灌木栽植量, 豐富植物配置,完善景觀設置,可采取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植被緩沖帶、雨水濕地、雨水塘、生態堤岸、生物浮床等多種低影響開發技術,要注意低影 響開發雨水系統與景觀的結合,考慮滿足人的活動需求,在滿足景觀要求的同時,配套建設雨水調蓄設施,提高雨水滲透能力,增加雨水調蓄、凈化功能,最大限度 的削減地表徑流峰值和流量,并對雨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
實施山體公園建設,大力開展植樹綠化,豐富山體植被,并依托山體地勢合理設置雨水收集、攔蓄及利用設施。城市公園、綠地與廣場要結合周邊水系、 道路、市政設施等,統籌開展豎向設計,在消納自身雨水徑流的同時,要盡可能為周邊區域提供雨水滯留、緩釋空間,提高區域內澇防治能力。既有公園、綠地和廣 場,要有計劃地按照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建設要求,實施海綿化改造。
路幅超過70米的新建道路兩側要配套建設雨水收集設施
改善城市道路排水,有效削減雨水徑流。要轉變傳統的道路建設理念,統籌規劃設計符合低影響開發技術要求的道路高程、道路橫斷面、綠化帶及排水系 統,變快速匯水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對雨水的滲滯能力。已建道路可通過路緣石改造、增加植草溝、溢流口等方式將道路徑流引到綠地空間。新建道路應結合 紅線內外綠地空間、道路縱坡及標準斷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統布局等,優先采用下凹式綠地、植草溝排水。自行車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車輛通過路段,優先采 用滲透性鋪裝材料。道路紅線外綠地空間規模較大時,可結合周邊地塊條件設置雨水濕地、雨水塘等雨水調節設施,集中消納道路及部分周邊地塊雨水徑流,控制徑 流污染。路幅超過70米的新建道路兩側要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凈化、利用設施。
保障性住房要率先踐行海綿型建筑與小區理念
建設建筑與小區海綿體,促進雨水資源化利用。結合綠色建筑建設,在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區增加雨水滲透、凈化和收集利用設施;既有建筑與小區可結合 實際情況對建筑與小區周邊綠地以及景觀水體等實施低影響開發改造,改造應遵循施工簡便、設置靈活、維護簡單、經濟高效的原則。在小區非機動車道和地面停車 場應采用透水性鋪裝,增加雨水自然滲透空間;結合小區綠化和景觀水體,建設下沉式綠地、雨水濕地和蓄水池,雨時發揮調蓄、旱時發揮綠化灌溉功能。通過低影 響開發雨水系統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綠化灌溉、景觀水體補水和道路清洗保潔等。政府投資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危舊房)改造項目以及機關、學校、醫院、 文化體育場館、交通場站和商業綜合體等各類大型公共項目建設,要率先踐行海綿型建筑與小區理念。
加快推進老城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
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在城市新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就地吸納雨水能力,也要加強 城市排水管網、排澇泵站、污水處理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和排水能力。要按照已批準的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加快推進老城區雨污分流管網 改造和城區易澇點的整治,加強加快建設和改造河流沿岸截流干管,同時解決城市黑臭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