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管理交流9月11日上午
居住區密度不是不能大于的問題,是大不了。按照日照距退讓要求,就大不起來,我們這里多層住宅按照1:1退讓,建筑密度一般不高于25%,加點商業,學校,社區用房,不高于30%
問題二:建設項目專家評審會在用地階段還是工程階段?必須提供什么材料?(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許可證?土地證?規劃條件?)
用地證之前,方案階段。一般修規的專家會提供設計條件及文本成果。其實修規成果里面應該包含上位規劃及設計條件等內容了。
問題三:,安置區與棚戶區項目的區別?
棚戶區是指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質量差、人均建筑面積小、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隱患大、環境衛生臟、亂、差的區域。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全國各個地區的棚戶區界定標準都不同。例如:
江蘇
江蘇省界定棚戶區的標準是:一是主要以木板、土坯、240mm厚磚墻為承重結構,以油氈或石棉瓦為屋面材料的簡易房屋和棚廈房屋;二是低洼易澇、基礎設施配套不齊的小平房;三是按建設部《房屋等級評定標準》和《危險房屋鑒定標準》評定為嚴重損壞房、危險房的房屋;棚戶房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的為棚戶區。
上海
在上海,棚戶區主要是指上海解放前,沿蘇州河的是紡織廠、紡織機械廠,很多外地來的女工就在紡織廠工作,男的在紡織機械廠,他們一批一批來,有老鄉有親戚,慢慢聚集在一起搭建私房就形成了當前的村落。
1949年之前,上海市政當局為控制棚戶區蔓延,曾以有礙市容觀瞻為由對棚戶實施取締,遭到棚戶居民的激烈抵制。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的上海市政府還曾動用各種力量,推行貧民住宅安置工程,內容包括建造“平民住所”、“平民村”,組織“義賣房屋”等,但這些清理與安置措施,既不能阻擋源源而來的流民潮,也不能阻擋流民搭建棚屋的需求和意志。
上海解放后,清除和改造棚戶區,同樣是城市治理的燃眉之急。任務之艱巨也是前所未有。據統計,截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的棚戶區占地面積1109萬平方米,棚戶簡屋197500間,建筑面積322.8萬平方米,共居住著115萬人。這些統計數字還不包括大量見縫插針的“旱船”、“草棚”、“水上閣樓”。
北京
2015年北京計劃對118個棚戶區項目進行改造和環境整治,總共涉及5萬多戶居民,8成居民位于城六區。其中,除了此前未完成的項目之外,全市還新增23個棚戶區改造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