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的一些城市規劃專業問題及答案(轉)

1、房地產開發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是什么?(1.3)
答:房地產開發,首先研究宏觀規劃,然后介入具體規劃,同時接受規劃管理,最后實施規劃。
2、影響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技術、生產力發展、軍事防御、文化、政治體制等。
3、現代城市規劃建立的標志是什么?
答: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標志著現代城市規劃建立。
4、十九世紀中期巴黎改建的重點是什么?(2.2.3)
答:①促進階層分化,將工人區趕出市中心,改善貴族和上層階級的居住環境。
②疏導交通,消滅便于反抗和巷戰的狹窄街道。 ③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兩個環形路。
5、城市化/城鎮化的含義是什么?你預測2030年中國城市化的水平將達到多少?(2.3.2) 答:一般指農業人口及土地向非農業的城市轉化的現象及過程,包括:
①人口職業由農業轉為工業、服務業; ②產業結構由一產為主轉為二、三產為主;
③土地從農用途轉為非農用途,居住由分散、低密轉為集中、高密; ④分散、低效的基礎設施轉為完備、高質的公共設施。 估計203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會達到70%左右。
6、你認為哪些城市規劃理論深刻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答:現代主義建筑、雅典憲章、馬丘比丘憲章等。
7、 舉出5個推動了城市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答: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生產力等。
3-4章
1、我國的規劃體系有哪些層面構成?
答:①國土規劃;②區域規劃;③城鄉規劃。
2、什么是城市規劃區和城市建設用地?(4.3.1)
答:城市規劃區:依據城市規劃法,指城市市區、近郊區及城市行政區域內因城市建設
和發展需要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 ①市區(城市建成區):由城市基礎設施直接服務,有相當規模,集中成片建設的地區; ②近郊區:緊鄰市區,主要由城市基礎設施服務,基本建成連片的地區,包括為市區服務的近郊農副食基地、蔬菜基地;
③城市規劃控制區:城市擴大規模需要而近期又不能開發建設的地區;
城市用地:是城市規劃區內賦以一定用途與功能的土地的統稱,是用于城市建設和滿足
城市機能運轉所需要的土地,既指已經建設利用的土地,也包括以列入城市規劃區域范圍內尚待開發建設的土地。
城市建設用地:城市用地扣除水域和其他用地。
3、舉出5項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區別?
答:①規劃范圍不同;②審批主體不同;③成果內容不同;④圖紙比例不同;⑤總體規劃研究城市性質和定位,詳細規劃研究建筑布局和空間關系。
4、什么是城市性質,總體規劃中為什么要確定城市性質?(4.1.1)
答:城市性質是指各城市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指各城市在全國城市網絡中的職能分工。 確定城市性質的意義: ① 是總體規劃的首要任務,是決定一系列技術經濟措施及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指標的
前提和基礎。 ② 是確定城市發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據。 ③ 是充分發揮城市作用的前提。
5、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人口是否包括農村人口,是否包括常住的外來人口? 答: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人口不包括農村人口,包括常住的外來人口。
6、舉出5種城市人口預測的方法?(4.2)
答:①綜合增長率法;②增長曲線法;③比例法(勞動平衡法和帶眷系數法);④區域分配法(城市化法);⑤環境容量法。
7、判斷一下項目分別屬于城市用地的哪一大類? 答:同濟大學屬于公共設施用地
四平路屬于道路廣場用地 同濟新村屬于居住用地 世紀公園屬于綠地
博物館屬于公共設施用地 新客站屬于對外交通用地 同濟幼兒園屬于居住用地
公交一汽公司屬于道路廣場用地 江南造船長屬于工業用地
5-6章
1、 城市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一般比例是多少?依據是什么?(5.1) 答:從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上, 居住用地占25-40% , 工業用地占15-30% ,合計40-70 % ,處于主導地位。依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GB50137-2011。
2、工業在城市中的影響和地位是什么?(5.1.3) 答:①工業是現代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
②工業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是構成城市人口的主要部門; ③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④影響城市布局; ⑤影響城市的環境。
3、按《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城市綠地分哪幾大類?(5.2.2)
答:按2002年《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將城市綠地劃分為五大類:公園綠地G1,生產綠地G2,防護綠地G3,附屬綠地G4,其他綠地G5。
4、城市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指什么?有何差異?(5.2.2)
答:綠地率是指綠地在一定用地范圍內所占面積的比例,屋頂綠化不計入綠地面積。 綠化覆蓋率是指各種植物垂直投影面積在一定用地范圍內所占面積的比例。綠化覆蓋率
不是用地指標,但它是研究綠量和衡量綠化環境效能的重要指標。
差異:綠地率中屋頂綠化不計入綠地面積,而綠化覆蓋率各種植物垂直投影面積,要計入屋
頂綠化。
5、影響城市道路系統布局的因素有哪些?(6.2.1)
答:城市道路系統是組織城市各種功能用地的“骨架”,又是城市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動脈”。道路系統決定了城市發展的架構。影響城市道路系統布局的因素主要有: ① 城市在區域中的位置; ②對外交通條件的影響; ③地形條件的影響; ④城市用地布局的影響; ⑤城市現有路網的影響。
6、什么是道路網密度和道路紅線?某市規劃干道網平均間距800米,請計算干道網密度。(6.2.2)
答:道路網密度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積內平均具有的道路長度。
一般情況下,道路紅線就是建筑紅線,即為建筑不可逾越線。但有些城市在道路紅線外側另行劃定建筑紅線,增加綠化用地,道路紅線是道路用地和兩側建筑用地的分界線,即道路橫斷面中各種用地總寬度的邊界線。并為將來道路紅線向外擴展的可能留有余地。道路紅線內的用地包括車行道、步行道、綠化帶、分隔帶四部分。 干道網密度:s=2/a=2/0.8=2.5km/km2(a=0.8km)
7、公路與城市連接的基本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點?(6.3.3) 答:切。通過城市不進入市區的交通,可采用相切連接。
穿。作為公路樞紐的大城市,應在城市道路網的外圍布置連接各條干線公路的公路環線,以與城市道路網相連。
繞。同城市關系不大的過境公路應繞過城市。
8、城市道路系統的形式有哪幾種?特點和代表城市是什么?(6.2.3) 答:①方格網式道路系統;
方格網式又稱棋盤式,是最常見的一種道路網類型,它適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街坊形狀整齊,利于建筑的布置,交通分散,靈活性大,但對角線方向的交通聯系不便大。
代表城市:鄭州、洛陽、西安。 ②環形放射式道路系統
放射路利于市中心同外圍市區和郊區的聯系,環形干道利于外圍地區及郊區的相互聯系。中心地區交通過分的集中,出現許多不規則的街坊,交通靈活性不如方格網道路系統。環形干道又容易引起城市沿環路發展,促使城市呈同心圓式不斷向外擴張。 代表城市:成都。 ③自由式道路系統
自由式道路常是由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道路結合自然地形呈不規則狀布置而形成的。這種類型的路網沒有一定的格式,變化多。 如果綜合考慮城市用地的布局、建筑的布置、道路工程及創造城市景觀等因素精心規劃,不但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果和人車分流效果,而且可以形成活潑豐富的景觀效果。 國外很多新城的規劃都采用自由式的道路系統。美國阿肯色州1970年規劃的新城茅美爾(Maumelle),城市選在一片丘陵地,在交通干道的一側布置了工業區,另一側則結合地形、河湖水面和綠地安排城市用地,道路呈自由式布置,形成很好的居住環境; 我國山區和丘陵地區的一些城市也常采用自由式的道路系統,道路沿山麓或河岸布置,如青島.重慶等。 ④混合式道路系統
在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有的發展區受地形條件約束,形成了不同的道路形式,有的則是在不同的規劃建設思想(包括半殖民地時期外國的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路網。在同一城市中存在幾種類型的道路網,組合而成為混合式的道路系統。
常見的方格網加環形放射式的道路系統是大城市發展后期形成的效果較好的一種道路網形式,如北京。
7-8章
1、城市總體布局的基本內容有哪些?(7.3) 答:(1)確定城市發展方向和用地結構; (2)進行城市主要功能要素布局;
①按組群方式布置工業企業,形成城市工業區;
②按居住區、居住小區等梯級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區;
③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組織城市綠化系統,建立各級休憩與游樂場所;
④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動特點,組織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動中心體系;
⑤按交通性質和交通速度,劃分城市道路等級。
2、城市布局形態主要有哪些類型?(7.1)
答:城市形態是城市空間結構的整體形式。按照城市用地形態和道路骨架形式,可分為集中和分散兩類。
選擇合理的城市發展形態,需要考慮城市所處的環境和發展階段。
集中式城市形態:網格狀(西安)、環形放射狀(成都、北京)
分散式城市形態:組團狀(韶山)、帶狀(蘭州、深圳)
星狀(合肥)、衛星狀(上海)、環狀(臺州)
多中心與組群城市(洛杉磯,京阪神,廣佛都市圈)
3、鄰里單位的六條原則是什么?(P492)
答:①鄰里單位周圍由城市道路所包圍,城市道路不穿過鄰里單位內部;
②鄰里單位內部道路系統應限制外部車輛穿越。一般應采用盡端式,以保持內部的安靜、安全的居住氣氛;
③以小學的合理規模為基礎支撐鄰里單位的人口規模,使小學生上學不必穿過城市道路,一般鄰里單位的規模在5000人左右,規模小的3000~4000人;
④鄰里單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學校,它與其他的鄰里服務設施一起結合中心公共廣場或綠地布置;
⑤鄰里單位占地約160英畝(合64.75hm2),每英畝10戶,保證兒童上學距離不超過半英里(0.8km);
⑥鄰里單位內的小學附近設有商店、教堂、圖書館和公共活動中心。
4、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有何異同?
答:①圍合邊界不同:居住區是城市干道;居住小區是城市支路;居住組團是小區道路;
②規模不同:居住區是50~100公頃,3~5萬;居住小區是10~30公頃,1~1.5萬人;居住組團是3~5公頃,3000~5000人;
③設施配套水平不同:居住區是完善的生活配套;居住小區是日常型的生活配套;居住組團是基層的小型配套。
5、計算題。
1) 已知某居住區規劃用地情況如下:R01,R02,R03,R04分別為40,24, 12,4公頃,可容納人口約4萬人。請編制用地平衡表,并分析其用地結構合理性。 2) 已知住宅、公建的類型與面積如下:
4層條式住宅100幢,一梯兩戶5單元拼接,戶均面積80平米。 10層點式小高層150幢,一梯四戶,戶均面積60平米。 公建容積率為0.5,平均層2層 計算:居住戶數和戶均人口
總建筑面積與住宅總建筑面積 平均層數和住宅平均層數 總建筑密度和住宅建筑凈密度 人口毛密度和人口凈密度 容積率與住宅容積率 解:(1)用地平衡表
公建比例過大,公共綠地不足。 人均用地標準偏低。
(2)計算過程
①4 層條式住宅 100 幢,一梯兩戶 5 單元拼接,戶均面積 80 平米。 建筑面積 4*100*2*5*80=320000 基底 80000 戶數 4000 ②10 層點式小高層 150 幢,一梯四戶,戶均面積 60 平米。 建筑面積 10*150*4*60=360000 基底 36000 戶數 6000 ③公建容積率為 0.5,平均層 2 層 建筑面積 240000*0.5=120000 基底 60000 ④住宅基底總面積 116000,總基底面積 176000 計算結果 居住戶數 1 萬戶,戶均人口 4 人。 總建筑面積 80 萬平米,住宅總建筑面積 68 萬平方米。 平均層數 800000/176000,住宅平均層數 680000/116000。單位:層 總建筑密度 176000/800000,住宅建筑凈密度 116000/400000。單位:% 人口毛密度 40000/80,人口凈密度 40000/40。單位:人/公頃。 容積率 1,住宅容積率 68/40=1.7。